當海內外的天文愛好者結伴涌向長江流域見證今年最重頭的天象奇觀時,當大城市的上班族都在談論用什么工具來目睹500年一遇的日全食時,中國的天文科普工作者也在忙碌著。
“這次日全食帶來的天文熱將是中國天文學普及的好時機。”中國天文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主任朱進說。
大約一個月前,朱進就開始頻頻亮相媒體,向公眾解讀日全食的美妙之處以及各種科學觀測知識。隨著7月22日的臨近,他的手機幾乎時刻處于通話狀態(tài)。
朱進的同行、北京天文館副館長景海榮則在自己的博客中開設了“備戰(zhàn)日全食”專輯,除了上傳一些科普知識外,還針對社會上的各種疑問解疑釋惑,總共六篇博文的點擊量已經(jīng)超過6萬人次。
為了充分發(fā)揮“日全食熱”對普及天文學的積極作用,北京、上海、南京等地的天文館已經(jīng)組織了一系列展覽、講座,加映日食介紹短片,面向觀眾推出了相關科普讀物。
在朱進和景海榮看來,親身經(jīng)歷天文奇觀是一件很幸運的事,一場美麗流星雨、一次奇妙的日全食就足以讓人愛上天文,“經(jīng)歷過這次日全食的孩子,肯定會對天文學產(chǎn)生興趣”。
據(jù)了解,中國現(xiàn)有高校天文社團近百個,北京、寧波、重慶、呼和浩特、張家口等地都有活躍的天文愛好者俱樂部。一些愛好者還熱衷于天文攝影、尋找彗星。
烏魯木齊的一位中學老師甚至建立了一個名為“星明”的天文臺,目前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一顆彗星和一顆新星。
“但中國天文愛好者的整體數(shù)量,可能還不及美國一個天文俱樂部的人數(shù)。中國天文普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朱進說。
為了推廣青少年天文學教育,中國天文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和北京天文館等單位從2003年起舉辦全國中學生天文奧林匹克競賽,從中選拔愛好天文的中學生參加國際天文奧林匹克競賽。
此外,中國天文學會普及工作委員會還致力于在中小學校開辦天文特長班,普及天文知識。
自2004年新館建成開放,北京天文館定位于全國天文科普中心,北京市政府每年投入百余萬元作為天文科普經(jīng)費。
為迎接今年中國最重要的天文活動,北京天文館于6月底專門組建了日全食科普車,前往全食帶的武漢和寧波兩地開展科普工作,吸引了當?shù)匕ㄐW生、農(nóng)民工在內的數(shù)萬人參加,貝利珠、鉆石環(huán)等生僻的天文詞匯一夜之間成為人們交談時頻繁使用的熱詞。
“我們的目的就是讓更多的人仰望星空。”正在武漢帶領一支天文愛好者隊伍觀測日全食的景海榮說。(記者張舵 黃小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