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膚破損出血、頸髓損傷、銳器插入體內、嚴重擠壓傷等是災害發生時的常見損傷類型,掌握科學的自救呼救知識對于生命的延續而等待救援很重要。
出血:皮膚少量出血,可用消毒紗布(如無消毒紗布,則應就地取材,選用毛巾、布帶等柔韌的類紗布物)壓迫止血后包扎。噴射狀出血,說明動脈破裂,應用鉗夾血管止血。在沒有工具的情況下,可在出血傷口上端找到搏動的動脈血管,用手指或手掌將血管壓迫在所在部位的骨頭上止血。四肢出血,一般可用止血帶或毛巾、手絹等扎在近心端,每扎1小時放松2分鐘。出血過多或休克者,應先在現場輸血和補液后轉送醫院。
口訣:小出血,不可怕,可包扎;大出血,先壓迫,再結扎;休克者,先輸血,再轉運。
頸髓損傷:頸后銳痛、活動時疼痛加劇等癥,提示傷員頸髓受傷。對這類傷員應倍加小心。急救關鍵是立即用頸托,一時無頸托,可臨時用敷料、硬板紙或塑料板做成頸圈固定其頸部,千萬不能讓頭頸左右前后擺動。
口訣:頸髓傷,必固定,勿擺動。
銳器插入體內:切勿拔出。銳器插入體內后,肯定刺破了局部血管、神經和肌肉,這時銳器正好嵌在創口內,起到了臨時“止血”作用。如將銳器拔掉,則創口立即暴露,可引起出血,如出血不止,很可能導致出血性休克;拔出銳器,細菌也會趁機進入創口而引起感染。正確的處理是,先將兩塊棉墊置于銳器兩側,盡量使銳器不易搖動,然后用繃帶繞肢體將棉墊包扎固定。這樣,運輸傷員時,銳器一般不會脫落出傷口。
口訣:見銳器,不可拔,易出血,易感染;先固定,免搖晃,防脫落,盡快轉。
嚴重擠壓傷:傷員被重物擠壓引起肢體腫脹或青紫時,切勿在患處按摩、熱敷、結扎,以免局部產生的肌紅蛋白和毒素吸收到血液而引起腎功能衰竭。正確的做法是在患處用冷毛巾或冰塊濕敷降溫,盡量減少其吸收。
口訣:擠壓傷,勿按摩,勿熱敷,應冷敷,防腎衰。
首都醫科大學宣武醫院神經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