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白龍橋集鎮(zhèn)西南角,有一個新昌橋村,這里依山傍水,環(huán)境優(yōu)美。村南一公里是著名的洞山,上面有座古老的洞山塔,自明代萬歷年間建造以來傳承了400多年的歷史和人文典故;白沙溪經(jīng)洞山穿村而過,造就了新昌橋、瓦灶頭兩個自然村隔溪相望的美妙意境。
“我們村不僅環(huán)境優(yōu)美,而且出‘秀才’。改革開放30年間,村里先后考取了160多名大專以上學生,其中碩士6名,博士2人,是赫赫有名的‘狀元村’。”新昌橋村支部書記鄭炳良告訴記者。
8月18日,帶著滿腹的好奇,記者慕名走訪了“狀元村”———新昌橋村。
80年代:智力投資觀念展露
80年代的大學生是天之驕子,工作包分配,住房包分配,但是能夠上大學的,不僅成績要特別拔尖,家庭的教育觀念也顯得尤為重要。“如果不是母親從小就教育我考上大學才有出息,如果不是母親砸鍋賣鐵也要供我上學,就不會有今天的我。”從上海回來看望母親的徐錫金說,“當下風靡一時的智力投資觀念在我們村80年代就開始嶄露頭角了。”
徐錫金是新昌橋村80年代的大學生,如今在上海經(jīng)營著一家紡織公司。2000年,村里要修進村大道,他毫不猶豫地捐款2萬元;2001年、2002年,他連續(xù)兩年慰問村里老人,向村里200多位60歲以上老人發(fā)放100元的慰問金。
“他不僅為村里做出了重大貢獻,還改變了村里早期的智力投資觀念。”村支書鄭炳良說。
90年代:信念支撐達成理想
齊恒,1996年畢業(yè)于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學院;2003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2006年畢業(yè)于中國科技大學,獲工學碩士學位,現(xiàn)在北京市消防局工作。
“那個年代的大學生并不多見,肯定從小學習成績就特別好。”記者問。
“不是的,我上小學時成績特別差,還留過級,是我母親堅持不懈地教導我,讓我樹立了遠大的理想。有了理想之后,我的成績才好起來。”
“你母親很不容易啊。”
“是的,為了供我上學,我母親吃了很多苦。我剛上高中時,父親就出了車禍,沒撐多久就過世了,是我母親一個人培養(yǎng)我。那時候,我母親一邊開雜貨店,一邊做縫紉活,每天都要做到凌晨3點鐘,早晨6點又要起床了,而且進貨、送貨都是她自己一個人,現(xiàn)在回想當初她用那單薄的身子拖著裝滿貨物的三輪車的情形,我都覺得很辛酸。”
“你母親培養(yǎng)子女的信念真是堅定。”
“是的,正是她堅定的信念,鼓勵著我學到現(xiàn)在。”
21世紀:就算貸款也要上學!
談到自己的一雙兒女,村民傅喜寧很是自豪。女兒傅月秋2006年畢業(yè)于哈爾濱工業(yè)大學有機金屬專業(yè),獲碩士學位,現(xiàn)在國內(nèi)一家導彈研究院工作;兒子傅勇2007年畢業(yè)于浙江司法警官學院,現(xiàn)在浙江省第五監(jiān)獄工作。“現(xiàn)在兩個人都出息了,但是當初兩個人可都是貸款上的學。”傅喜寧說。
自上大學以來,傅月秋就開始準備考研,因為這是她的夢想。但是,當她讀大四那年,研究生考試開始報名時,她卻猶豫了。因為當年弟弟傅勇也考上了大學,對于一個年收入不到一萬的家庭來說,要供兩個大學生上學只是個奢望。然而,傅喜寧卻堅決地說:“不管考不考得上,考了再說。錢的事,你不用愁,爸爸會幫你解決!”
“為了供孩子們上學,我總共貸了10萬元錢,現(xiàn)在還有1萬多沒還呢。”說起自己的外債,傅喜寧非但沒有煩惱,反而是一臉的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