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華,又稱婺州。
金華人總是以“八婺”為榮,振振有詞地稱“八婺”文化、“八婺”名人、“八婺”山川、“八婺”特色、“八婺”風貌等等,那么何謂“八婺”?
偶讀史書,忽見有這么一段記載:“成化七年(1471)析金華、蘭溪、龍游、遂昌4縣接壤之地置湯溪縣。至此金華府領金華(府治)、蘭谿(因縣印失落,自明朝后期至民國,改用溪字別體‘谿’)、東陽、義烏、永康、武義、浦江、湯溪8縣,故又稱‘八婺’。”
由此可見,“八婺”始于其涵蓋了引領八縣的地域內涵而得名。然而,在金華1813年建城史,從政區沿革角度來看,南朝曾領10縣,唐代領6縣,兩宋領7縣。因此僅僅從鄰縣的政區和地域角度去定位和理解“八婺”,顯然失之狹窄。
“八婺”,更多應是一種不分彼此的大氣和胸懷,一種相輔相成的兼蓄和多元,一種難舍難分的文化和特色,既涵蓋了金華為“婺女與金星爭華”之地的天文內涵,又涵蓋了以呂祖謙、唐仲友、陳亮等代表的金華、永康學派構建的南宋婺學的文化內涵。既是歷代州治、府治所在地金華的“水通南國三千里”,又是所有“八婺”屬地的“氣壓江城十四州”。金華的婺江、婺學、婺語、婺劇、婺派建筑等等,屬于堅韌不拔、注重實效、匯聚三江、勇攀尖峰的全金華人的品質和光榮,是全金華人共同創造了包括雪舫蔣腿、義烏火腿等在內的金華火腿這樣的人間珍品。因此,“八婺”是一個富有凝聚力和向心力的精神概括,是一個具有金華特色的歷史稱號,值得肯定和弘揚。
當前,“發展城市群,共建大金華”如一根紅線,串起了金華450萬人民,串起了“八婺”地域的各縣(市、區),生動地體現了各縣(市、區)唇齒相依、共興共贏的“八婺”整體關系。這是站在歷史高度,對金華歷史特點和發展機遇最深刻的理解和把握。歷史上是“八婺”,現實中是大金華,歷史上是“浙江之心”(朱元璋語),現實中是浙江中部城市群,我們有信心有能力傳承歷史,溝通未來,創造更為燦爛的歷史。一切的一切,需要我們以“八婺”為本,以“八婺”為大業,以“八婺”精神引領“八婺”,科學運籌、優勢疊加、大處著眼、細節取勝,發展大“八婺”,共建大金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