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龍橋鎮中心衛生院創建于1952年,其前身是東溪衛生站。58年前的東溪衛生站,只是租用兩間農戶房屋,三名“土郎中”靠老三件(一只聽診器、一支體溫表、一只血壓計)看病。如今,白龍橋鎮中心衛生院已成為擁有9000多平方米大樓、各種現代醫療設備、100多名專業醫護人員的綜合性醫院。白龍橋鎮中心衛生院經區政府同意,增掛“婺城區第二人民醫院”的牌子。該院58年的變遷,見證了建國來婺城區農村衛生事業的發展,說明了農民醫療保健水平的不斷改善提高。
創建于1952年的東溪衛生站,1971年2月更名為東溪公社防治院,1979年改名為臨江區衛生院,1992年7月改稱白龍橋鎮中心衛生院。從1969年開始到1995年,先后五次征地修建醫療用房,共計建筑面積2393平方米。1999年,隨著醫院知名度的提高,業務范圍的擴大,原有的醫療用房已不能滿足當地群眾日益增長的衛生醫療需求,決定將原醫療用房全部拆除,在原址上修建新大樓。新大樓高九層,總建筑面積9402平方米,總投資980萬元,于2000年12月投入使用。新大樓的修建,為醫院提高醫療水平,創建一流鄉鎮醫院,提供了不可缺少的物質條件。
建院初,醫療設備簡陋,業務范圍有限。1979年前,門診在1萬人次以下,年業務收入1萬余元。改革開放后醫院發展較快,1990年業務收入34萬元,2000年業務收入434萬元,2006年業務收入近900萬元。2007年和2008年兩年,發展更快,門診人次和業務收入均翻了一番,門診人次達10萬余人次,業務收入達1700萬元。2009年業務收入可望突破2000萬元。這兩年,不但門診人次上去了,住院部的住院病人也經常爆滿。醫院里百來張床位,平時總有八九十個人住著,有時候,百來張床位全部住滿也不夠,還有一些人住不進來。這種現象,對于鄉鎮基層醫院來說是非常少見的。
這兩年業務收入的提高,跟“看病貴”無關,而是全靠優良的技術和服務。恰恰相反,這兩年看病更便宜了。
2007年,醫院新領導班子緊緊抓住區政府西移這一契機,看準了白龍橋鎮范圍內新舊工廠林立,外來民工眾多,作為交通要道車輛來往頻繁等一些具體狀況,順勢推出了三項措施:1、承諾醫院的藥價不比藥店高,如果高于藥店,醫院將差價退還并以一罰十;2、發放民工就診優惠卡,開設廉價門診;3、建立“先搶救,后付款”的綠色通道。在醫院門診大廳,有一塊巨大的電子顯示屏,所有藥品價格都在上面標得清清楚楚,讓患者看得明明白白。婺城區第二人民醫院為外來民工發放了5000余份就診優惠卡,凡持有優惠卡,給予醫療費15%的報銷。同時,針對民工常有的感冒發燒等“小病”,設立了廉價門診,承諾該門診處方所需醫藥費在38元以下。由于白龍橋公路線路多、工廠多,交通事故和工傷事故時有發生,醫院與分管該地段的交警之大隊和各廠家訂立“君子協定”,承諾“先搶救,后付款”,以便最大限度地保障群眾的生命安全。
從以上幾項措施可以看出,婺城區第二人民醫院真正體現了救死扶傷的人道主義精神,真正為病人著想,真心為病人服務,解決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從經營角度看,則是體現了“薄利多銷”的原則,促進了業務量的增多。當然,婺城區第二人民醫院業績增長快,還有另外的主客觀原因。新領導班子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調動了全院職工的工作積極性,在醫術上更加精益求精,在服務上更加細致周到,贏得了廣大患者的信賴,有了很好的口碑。2008年4月,婺城區第二人民醫院通過了杭州市醫保定點單位驗收,吸引了眾多退休職工前來就醫。2008年10月,婺城區第二人民醫院與金華市人民醫院共同成立了聯合創傷急救中心,市人民醫院每天有專家在該院坐診,大大提高了醫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從客觀上說,2006年后,婺城區實行新合保醫療政策,農民治病有了一定的保障,醫療保健意識大為增強,不再是“小病扛,大病拖”,而是隨時住院治療。另外,婺城新城區正在建設中,白龍橋鎮的人氣越來越旺了。
最近有權威人士指出,全國80%的醫療資源集中在大城市,導致人們看病都往大城市跑,結果大醫院人滿為患,小醫院門可羅雀。因此,國家將會對基層醫院尤其是鄉鎮醫院有更大的政策傾斜。由此看來,婺城區第二人民醫院這些年的發展,既滿足了當地群眾醫療保健的需要,也符合國家和人民的長遠利益。
目前,婺城區第二人民醫院正在積極與有關單位洽談,為擴大規模尋找合作項目。可以相信,隨著國家對基層醫院的不斷重視,隨著婺城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