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片大片的樹木,對于山區人來說并不陌生,但如果在平原或丘陵地帶,有上百畝連片的樹木,就令人稱奇了。在湯溪鎮下新宅村,就有這么一片原始次生林,令全村人引以為豪。對于該村村民來說,這也是下新宅村的標志性景觀。這片樹林不僅為村里增添了一抹濃濃的綠色,更為村里提供了乘涼、休閑、呼吸新鮮空氣的好去處。下新宅村民說:“夏天這里只有20度,很涼快。這片森林已有300多年歷史,種植后就一直保留到現在。”
據說,下新宅村原始次生林所在地原來為一片荒地,僅有少數樹木。解放前,村中的富有人家為使村前有個賞心悅目的景觀,遂從遠處的山中移植了一些闊葉雜木。過了幾十年,原來的荒地變成了有50多個樹種、面積達上百畝的原始闊葉次生林。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樹林的擴大,村前的原始闊葉次生林逐漸被村民們視為村里的風水寶地。保護樹木、不得隨意砍伐成了村里一條不成文的規定。上世紀80年代,曾有一位村民從林中砍了一棵樹做鋤柄。村民發現后,立即對這種行為進行了聲討,并罰砍樹的村民放電影一場,以示告誡。
在下新宅村,無論是村內還是村外,各種樹木、毛竹遍布角落,綠色已然成為村中驕傲。村黨支部書記戴曉明告訴記者,下新宅村中還有一寶,就是“婺城第一樟”。這棵樟樹栽于北宋時期,已歷經1000多年的風風雨雨。如今這棵大樟樹枝繁葉茂,樹影婆娑。樟樹的主干部分要10多人才能圍得過來,樹蔭大概有500多平方米的面積。幾年前,這棵樹經婺城區農林局認定為婺城區的古樹名木。戴曉明說:“我們村是浙江省綠化示范村,也是省級全面小康示范村,更是一個富有創造力的地方。這些古樹和樹林,都是老祖宗創造留下來的,我們有責任保護好。”
下新宅村是婺城區最早一批進行新農村改造的村莊,當時下新宅村籌資改造了村內塌方的塘岸,拓寬村內通道,通村公路路面水泥硬化。再加上房前屋后密密麻麻栽種的各類花卉樹木,戴曉明說,目前村里僅搞衛生清潔和修整園林綠化的專職人員就有10人,全村人均公共綠化面積達18平方米,空氣非常清新。走在下新宅村的村道上,路面潔凈,兩旁綠樹掩映,每個過道都設有個垃圾桶,由專人統一運送垃圾。”
隨著新農村建設的推進,下新宅村變綠了,變美了,村民們的觀念也更新了。現在下新宅村村民都懂得愛護珍惜樹木,從不亂砍濫伐。明年開始,村里還將保護性開發這些林地資源,把下新宅建成黃土丘陵中的花園村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