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巧似睡非睡橫在煙鋪上。三十年來她戴著黃金的枷。她用那沉重的枷角劈殺了幾個人,沒死的也送了半條命。她知道她兒子女兒恨毒了她,她婆家的人恨她,她娘家的人恨她。” “三十年前的月亮早已沉了下去,三十年前的人也死了,然而三十年前的故事還沒完——完不了……” ——張愛玲
![]() |
從微博獲知《金鎖記》演出消息、曲折獲取門票,直到真切坐在浙師大演播廳現場面對著舞臺中間那縷檀煙,才不禁感嘆演出的火爆。6月23日到7月2日,由浙師大文傳學院影視文學專業學生親自操刀改編的張愛玲經典小說——《金鎖記》在浙師大演播廳連演9場,場場爆滿。
《金鎖記》是張愛玲最重要的代表作之一,曾得到許多批評家的贊譽,傅雷先生譽之為“文壇最美的收獲”,夏志清教授則稱之為“中國從古以來最偉大的中篇小說”。
小說女主人公曹七巧是麻油店人家出身的下級階層的女子,可是她的大哥為了攀附權貴,把她嫁入了沒落大族姜家,她丈夫是個自小就臥病在床的廢人,七巧出身平民,有著勇敢剛強直爽的一面,突然進入了死氣沉沉、勾心斗角的封建家族,而且嫁著一個廢人,這個矛盾注定這是一個悲劇故事。在姜家她處處遭到排斥和冷眼,因此她不斷反抗,在別人眼中,她惡名昭著。后來丈夫和老爺相繼去逝,姜家分了家產,七巧才得以脫離封建家族的桎梏。
可七巧的下半生,有了經濟基礎,可是過得并不如意。舊時曾托以幻想的意中人三爺季澤來找她,她毫不猶豫揭穿了他的騙財的把戲,把自己生命中唯一的愛情葬送了;兒女長大要成婚出嫁了,可是七巧偏要和兒媳過不去,終于氣死了兒媳;女兒三十歲了仍未婚嫁,好不容易找了對象,七巧偏從中破壞……
火紅的蓋頭和輕快的舞步,話劇《金鎖記》在大紅喜事中開始了曹七巧悲劇的一生。浙師大的年輕學生們在講述張愛玲這個凄冷的故事時,曹七巧20歲、35歲、50歲三個年齡段來重新建構了整個故事。通過七巧和妯娌間的矛盾、七巧和三爺季澤的矛盾、七巧和兒女們的矛盾,一環扣一環,并通過七巧的幾次易裝和現場燈光、背景音樂的緊密配合,塑造了一個表面潑辣強悍,對人性極端不信任,以及骨子里對幸福向往的悲劇人物,她大膽追求著三爺季澤,她也在寂寞的時候時常想起昔日的小劉,不是喚她“二少奶奶”,而是輕輕的一聲“七巧”。
張愛玲曾說,曹七巧這個人物是她小說世界中唯一的“英雄”,她擁有著“一個瘋子的審慎和機智”,為了報復曾經傷害過她的社會,她用最為病態的方式,“她那平扁而尖利的喉嚨四面割著人像剃刀片”,隨心所欲地施展著淫威。
兩個多小時的演出卻恍如兩分鐘,直到演員集體謝幕,才緩過神來,觀眾們都從座位上站了起來,掌聲不絕。60年后的經典重繹,對毫無表演經驗的浙師大師生們來說,無疑是成功了。60年來,人們一直對“七巧”式行為憤恨同情,但“七巧”式的人物依然都在,而誰又逃得開這“黃金枷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