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屆中國仙源湖桂花節民俗文化踩街秀側記
踏秋不覺花在裳,尋芳歸來香滿堂。9月28日,天朗氣清,惠風和暢,在山青水秀花香的金安大道上,第四屆中國仙源湖桂花節系列活動之“民俗文化踩街”拉開了序幕。四面八方的賓客,色彩斑斕的隊伍,熱情洋溢的笑臉,為桂花節增添了一份非凡的熱鬧,一抹鮮亮的色彩,一絲動人的喜悅。
本次民俗文化踩街秀共有12個方陣隊伍,300多名來自婺城各地各行業的民間藝人,為大家展示舞獅、秧歌、走馬燈、婺劇、腰鼓等韻味十足、文化深遠的民間藝術。隊伍從金華動物園出發,途徑白竹畈橋頭、仙源湖度假區安置區、仙源大橋北頭、仙源歐境,總長2700米,歷時60分鐘。
聞香踏歌展才藝
“咚咚鏘,咚咚鏘”伴隨著鑼鼓聲聲、號角陣陣,人潮開始涌動,踩街秀的隊伍慢慢動了起來。“看,開始了,開始了”,寬敞的金安大道上,所有方陣排成了一條長龍,最前面的龍頭彩車,領著身后浩浩蕩蕩的隊伍一路前行。歡快的音樂、整齊的步伐、悠揚的動作,讓圍觀者不時發出陣陣歡呼與掌聲,有的拿著相機咔咔按快門,有的挽著朋友一路小跑,有的舉著孩子瞧個痛快……十里桂花長廊,看不盡的風景,享不盡的快樂。
所有方陣里,最吸引人的莫過于竹馬鄉金店村的婺劇小娃娃們,盡管都才4、5歲,卻穿著華麗的戲服,拿著小馬鞭,在家長的陪同下,搖頭晃腦念念有詞“大王有令,各路人馬,不得延誤”,可愛的模樣讓眾人直夸“真鬼靈”。
“今天全家人都來了,他很開心。”脖子上馱著5歲兒子的何爸爸告訴記者,活動開始前,一家人就開始忙著給兒子化妝、穿戲服,之后便背著兒子站到了隊伍中。“天氣有點熱,戲服又很厚重,真擔心兒子受不了。”何爸爸看著背上汗流浹背的兒子,心中不免有點心疼,累了就抱著他走,何媽媽則一邊擦汗、遞水,一邊鼓勵鼓勵父子,畫面溫馨美好。據隊伍的負責人楊衛青介紹,婺劇走馬燈是由16個孩子和他們的爸爸組成的,16個孩子都來自竹馬鄉金店幼兒園,“讓孩子參加這個活,也是讓他們更好地感受一下傳統文化。”
旗袍作為中國傳統韻味服飾,在這次踩街中可謂占足了風頭。芊芊淑女、手執香扇、曼妙多姿、笑靨如花,皎皎兮似輕云蔽月,飄飄兮若回風流雪,美哉。誰也不曾想到,這些氣質淑女平均年齡竟已53歲,有的已經是奶奶、外婆,大家驚訝之情溢于言表。領隊金老師自豪地告訴記者,大家都是老年大學時裝隊的成員,年輕時個個都是風姿綽越,如今年過半百卻風韻猶存,這些旗袍都是每個人花上千元定制的,一切源于愛好。
敲起歡快的鑼鼓,舞動喜慶的紅綢,伴著跳動的旋律,迎面而來的是羅店鎮羅店村的“大頭娃娃”隊。一位打著紅燈籠、頭戴老爺爺笑臉頭套的阿姨走在隊伍的最前面,中間一溜煙兒的“大頭娃娃”咧著嘴角,邊走邊跳,著實歡樂。兩位“老爺爺”還拿著長煙桿,悠閑地抽著煙,還時不時地擺幾個姿勢,逗得游客們哈哈大笑。“我們這支隊伍里,年紀最大的已經60歲了。”領隊李阿姨說,我們這只“大頭娃娃”隊在地方頗有名氣,經常參加一些比賽,尤其是舞蹈“開門紅”,反響最熱烈,我們的宗旨是“走到哪,就把歡樂和祝福帶到哪。”
一路隨行一路笑
除了絢麗多彩的民俗時尚隊伍,群眾也是一大亮點。本地外地、老人小孩,還有許多攝影愛好者。
吳美姻和吳寶英兩位老人至始至終緊跟隊伍,還不時地交流幾句“真好看”。一問之下得知原來兩人是姑侄,都已年過六旬,吳寶英是安地鎮黃桑園村人,在桂花之鄉土生土長,每屆桂花節的表演都不落下,用她的話說“每年的踩街都很好看,去年下雨看的不盡心,今年天氣好,節目看的也過癮。”吳美姻是安地嫁到白龍橋去的,前幾次都沒趕上桂花節的表演,這次在姑姑的邀請下總算得以一飽眼福。
“好看,每年都有新變化。”80歲的姜爺爺盯著一支支隊伍邊看邊笑。他是安地鎮下傅村人,一早便得知有民俗踩街活動,顧不上午休就急急忙忙趕來了。姜爺爺說,自己是民俗文化的鐵桿粉絲,附近有表演都會趕去看,“每次都感覺大開眼界啊”。和姜爺爺一起來的陳奶奶也抑制不住興奮,“平常很少能看到有這么多人,還有這么多漂亮的衣服,我們老人就喜歡湊熱鬧。”
這次,許多大人都帶了孩子一起過來,希望讓孩子們長長見識。一位葉先生抱著自己4歲的兒子小琪一路小跑跟著隊伍,“小孩子最喜歡這種場面,你瞧他多開心,一個勁地拍手笑。”在爸爸的懷里,小琪的目光一刻都未離開過隊伍,嘴里不停地跟爸爸說“這個是蝴蝶,那個仙女嗎?”望著孩子天真的笑臉,這一刻,父母也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慰。
“我們都是因為愛好才來表演的。”這是踩街現場聽到最多的回答。《仙源秀美》的領隊說,所有隊伍一早八點就在動物園門口報到集合了,之后便整裝待命,雖然踩街是下午一點才開始,但演員們態度都很認真,音響、道具、服飾都是自帶,希望展現出最好的狀態,為此次桂花節添彩,讓婺城桂花節真正走向全國全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