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平臺 四個基地
前言
城鄉教育差距的問題,一直是老百姓當中的熱門話題,對此,有人抱怨、有人分析,也有人給予建議。最近幾年,我們國家的政府和教育部門更是一再加大力度,發展城鄉的基礎教育事業,特別將農村的基礎教育放在首位來抓。雖然效果不可能在短期內突顯,但細微處已有了改變的痕跡。近日,記者采訪了羅店鎮的一些行政村、學生家長,感受到農村社會對教育事業重視程度在不斷提高,來自政府、民間、學校的積極助推農村素質教育的力量“擰”成了一股繩,使當地的教育事業顯現出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
“農家書屋”成校外學習大平臺
接近放學時間,羅店鎮中心小學校門口守候著不少等著接孩子的家長。記者上前,拋出了“你們對羅店的幼兒園、小學、初中教育水平是否滿意”、“是否認為孩子送到城里上學能得到更好的教育”等問題,結果大部分家長表示“從未考慮將孩子送到市區上學”,他們認為,羅店鎮的教育環境“挺好”,從幼兒園至初中,各學校的口碑“都還不錯”。
一位姓劉的媽媽向記者直言:“我女兒今年二年級,她剛出生的時候,我希望她以后到城里上學,舉債在市區買了一套小面積的房子。可是,全家人一直在農村生活,我自己也慢慢覺得羅店當地的教育環境、氛圍都不差。因此,當女兒要求在羅店上小學時,我和丈夫沒多猶豫就答應了。”劉媽媽還笑著說,讓自己和女兒舍不得“定居”城區的一個原因是村里的農家書屋。去年夏天,她家所在的村子開辦了農家書屋,從女兒幼兒時期就經常給其買書的劉媽媽自然一馬當先,帶著女兒前去光顧。沒想到,一去女兒就舍不得走了。“書屋里幼兒類、兒童類、青少年類書籍占了很大比例,這真是太好了!”劉媽媽說,“我不清楚市區有沒有類似的公益性書屋,但覺得女兒從小能有這樣一個‘大書房’,對她的成長肯定非常好。”
對此,羅店鎮相關領導表示,從羅店鎮第一家農家書屋“開張”,到現在村村都設農家書屋,只用不到3年時間。這離不開各級政府重視和大力推動。作為鄉鎮機關,羅店鎮黨委政府在充分發揮農家書屋作用的問題上努力做好文章,把它與各個假期開展的‘春泥計劃’活動進行了很好結合,“通過培養孩子看書、愛書等良好習慣,提高農家書屋書籍利用率,也很好地營造了農村的學習、教育氛圍”。
“花卉基地”助力學校特色教育
子女的話題總能引起父母的興致。與劉媽媽的對話還沒結束,一位姓陳的媽媽就來插嘴“想說一句”了。陳媽媽女兒今年下半年剛讀四年級,她覺得:“羅店小學的特色教育挺有‘特色’的,辦得也好!”
陳媽媽說的是羅店中心小學的花卉文化教育。據陳媽媽介紹,她的公婆一直從事花卉苗木種植,而她和丈夫在鎮上經營著一家小店,“一向不接觸種花、養花”。有一次,婆婆突然對陳媽媽說:“小囡真聰明,今天和我去花田里,那幾株茶花,什么六角大紅、紅牡丹都認識,我想想你和小囡爸爸都不知道,難道學校里還教這個?”就是那次婆婆說的話,陳媽媽開始關注學校的特色教學——花卉文化教育。這才發現,女兒對花卉苗木知識挺感興趣,在學校學到的已經遠比她知道的要多了。當地各種常見花卉苗木,女兒基本上都能說出名字、習性,像茶花,已經能準確識別近二十個品種了。“我個人覺得,這個特色教育很好。我的公婆以前只希望我丈夫好好讀書,即使小時候讓他參與勞作,也從不會主動教他花木的品種、特點之類的知識,所以丈夫雖然在羅店這個‘中國花卉苗木之鄉’生活了30多年,卻連具體的茶花品種也沒認識幾個。我也希望女兒好好讀書,以后考好的學校,但我覺得能多學點花卉苗木知識很好,畢竟出去了說自己是羅店人又不知道一點花卉苗木知識,這還是有點丟臉的。”說到“丟臉”時,陳媽媽忍不住笑了起來。
據介紹,為了弘揚花卉文化,從小培養學生對花卉的美好感情,從而讓學生知家鄉、愛家鄉情懷。羅店鎮中心小學于2010年推出了一個市級課研項目:《“以花卉文化為特色”的校園文化的實踐研究》。對此,羅店的花卉企業、花農積極響應,給予大力支持,幫助學校建設了不同類別的花卉文化教育基地。比如,在國內外花卉界都頗具盛名的花卉專家何根林,完全不計回報,不僅利用自己的資源為設立教育基地“牽線搭橋”,更積極幫助學校開辟了花卉文化閱覽室和紅領巾茶花品種園,推動了學校特色教育的快速發展。
“社會基地”增強孩子素質教育
而該鎮后溪河村設立的未成年人教育基地,同樣得到了家長們的認可。該教育基地利用學校教育“空檔”——寒暑假期、傳統節日和雙休日,開展道德實踐、社會體驗和文娛活動,以著力改善農村未成年人的校外文化生活,切實為他們提供公共服務,不斷滿足他們的精神需求。經過兩三年的實踐和發展,如今該教育基地已經基本實現“假期經常有活動,活動組織有人員、落實有制度、開展有經費,實施有場地”的“五有”運作模式。
此外,毗鄰浙江師范大學的羅店鎮還充分利用這一良好資源,由鎮黨委政府出面牽頭,為浙師大社團聯打造了羅店全鎮范圍的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基地。該平臺使浙師大在校大學生,羅店學生、家長得到了共贏。通過這一臺平,浙師大社團聯暑期實踐隊年年來此開展活動,以愛心家教班、普法大課堂等各種形式,實現了“讓大孩子攜手小孩子共同成長”的目的。同時,鎮黨委政府也十分關心浙師大學生的成長,支持并幫助該校法學分院在西吳村設立了法律援助實踐基地,使大學生們多了一個鍛煉能力的平臺,也使這里的村民和孩子們多了學習法律知識的機會。
當然,城鄉教育差距必然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能消融,可是,有了政府、社會各界的共同重視和努力,羅店的百姓滿懷信心:我們的教育一定會越來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