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字白龍橋
工農業總產值
2011年 127.8億元
2003年 16.84億元
財政收入
2011年 4.8億元
2003年 0.78億元
農民人均收入
2011年 6450元
2003年 3640元
文說白龍橋
江南有座金華城
城邊有座白龍橋
橋下外婆在講著那故事
坐在橋上看到
星星掉進了那條小河
曾經走過了許多令人難忘的城市
可是從來沒有一座像你這樣讓我牽掛
一生也曾經聽過許多美麗的傳說
沒有一個傳說,能夠像你這樣
讓我魂牽夢繞
……
白龍橋因橋而得名,更因橋而聞名,上世紀末,白龍橋籍音樂人陳越的一首《江南有座金華城》更讓白龍橋這些年來聲名遠播。
白龍橋鎮地處金華市區西郊,地理位置優越,歷來便是金華、蘭溪、湯溪三縣的交通樞紐,東西往來必經之地,素有“浙中重鎮”之譽。鎮域面積91.4平方公里,下轄52個行政村,4個社區全鎮總人口10萬(含省部屬單位),其中集鎮人口5.3萬,境內有水電部第二十工程局、核工業269地質大隊、省第五監獄等省、部屬單位。330國道、賓虹西路、城市二環線穿鎮而過,交通優勢明顯。1986年經省政府批準為建制鎮,1992年5月撤區擴鎮并鄉時,原白龍橋鎮、讓長鄉、臨江鄉、古方鄉合并為現在的白龍橋鎮。
白龍橋鎮是婺城區行政中心所在地,也是金華市“一個中心、兩翼、兩三角”城市發展戰略總框架中的一翼,是婺城區傳統的農業大鎮和新興的工業大鎮,是婺城新城區開發建設的主要區塊。白龍橋經濟實力強勁,產業特色鮮明,文化底蘊深厚,自然環境優美,是規劃中的婺城新城區的人居生態新城,是悠悠白沙溪畔一顆璀璨的明珠。
近年來,白龍橋發展勢頭迅猛,1998年被列入省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2003年白龍橋開始躋身全國千強鎮行列,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首批省級中心鎮之一,綜合實力排名列全市30強鄉鎮第五,并先后被授予省級衛生鎮、省級教育強鎮、省級體育強鎮、省級文明鎮和省級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今年,白龍橋還要創建省級森林城鎮。
白龍橋城鎮基礎設施日益完善。集鎮老鎮區于2003年完成控制性詳規設計,目前“四橫七縱一環”的道路框架已拉開,水、電、路等配套設施完善,建成區面積由原來的7平方公里發展到現在的18平方公里。金融、地產、通訊事業發展迅速,集鎮的服務功能和承載力增強,人氣商氣日益集聚,在鎮的外來經商務工學習人員達4.84萬。通過實施村莊整治、飲水改造、康莊工程等惠民工程,白龍橋農村面貌日新月異,有6個村被評為省、市級全面小康示范村。白龍橋已成為婺城區西進戰略中承接中心城區經濟輻射的前沿陣地,帶動周邊及西部兄弟鄉鎮經濟發展的領頭羊。
白龍橋社會事業和諧發展。大力推進“科教興鎮”戰略,中、小學教育質量在全區農村中小學中均屬一流。全鎮目前有職業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學6所,幼兒園39所。白龍橋鎮文化底蘊深厚,白龍橋的傳說,洞山塔、白沙廟的故事廣為流傳。潺潺流淌的金華江支流白沙溪流經白龍橋,也留下了白沙老爺東漢輔國將軍盧文臺治水的故事。白龍橋農民文化引導團開展的農村“種文化”活動使社會主義榮辱觀更加深入人心。白龍橋體育、衛生事業全面發展,全民健身運動蓬勃發展。境內擁有一級甲等醫院1所,水電工程局綜合醫院1所。白龍橋社會治安良好,百姓純樸善良,2007年白龍橋“四個體系一張網”的平安基層基礎規范化建設試點經驗在全省總結推廣。
經濟的騰飛,加上環境優美和社會穩定,白龍橋鎮正朝著經濟發達、政治清明、文化繁榮、社會和諧、百業興旺的綜合性強鎮大步邁進!
(記者月映紅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