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躍七星村,獅迎九州客。每到周末或節(jié)假日,湯溪鎮(zhèn)寺平村村口的停車場上就會聚滿人群,一波又一波的外地游客來到古村吃農家飯、游田園景、享農家樂,感受農家生活,寺平古村已成為金華周邊市民周末休閑的好去處。不久前,在金華市“深化村莊整治,建設美麗鄉(xiāng)村”現(xiàn)場會上,寺平古村作為參觀點,得到了與會人員的高度贊揚。
中國歷史文化名村、省十大生態(tài)旅游村、省特色旅游村、省全面小康示范村、省文化示范村、省綠化示范村、省興林富農示范村、省社科普及示范基地、省農家樂特色村、省民主法治村、浙江美麗鄉(xiāng)村、省十大生態(tài)名村……這些榮譽見證著寺平村的變化。這個幾年前還名不見經傳的村莊,是如何在短短的幾年間實現(xiàn)華麗轉身的呢?
悠久歷史為古村提供發(fā)展空間
寺平村位于金衢盆地中部,歷史悠久,早在明朝初年,寺平村的祖先就遷居到這里繁衍生息,距今已有700多年歷史,具有徽派建筑風格的房屋遍布全村。
建村之初,寺平村的祖先按照“七星伴月”的地形圖景來規(guī)劃自己的家園,希望能夠達到“天人合一”的精神追求,而這種精神與理想的追求一直在該村的子孫后代中綿延。因為這個村莊只要有院子的住宅,進出的大門絕不與樓房大門正對,似乎在講究一種迂回,一種對美好生活的寄托,也是對理想追求含蓄的表達。
村內建筑的選址和建設都凝結著文人學士、民間匠人的智慧和心血。受徽派建筑風格影響,寺平村每座古建筑的門面上都鑲嵌著磚雕,或飛禽走獸、或花鳥蟲魚,還有戲劇中的片段插圖,構圖生動、雕工精細。像“鯉魚跳龍門 ”、“九獅搶球”等磚雕圖案,均屬省內罕見,雕刻藝術令人嘆為觀止。如“立本堂”,這么大的廳堂不挖地基,只用一塊石板墊墻底、用鵝卵石砌路面,兩根大梁之間用牙梁連接,木柱用鑿刻精美的石鼓作“柱礎”……幾乎囊括了寺平村現(xiàn)存8大廳堂的建筑特色之精華。國家級規(guī)劃專家洪鐵城曾在游覽寺平后說:中國最漂亮的磚雕民居在寺平。
新農村建設與保護古建筑相得益彰
守著精美絕倫的古建筑,卻未能發(fā)揮經濟效益,這讓寺平村百姓深感惋惜。村黨支部書記戴維平回憶:“當時我們就想,保護好古建筑,以后可能會是發(fā)展農村經濟的一條出路。”而古建筑保護修繕需要大筆資金,村里沒錢怎么辦?為節(jié)省資金,那時戴維平經常帶著村民四處收購鄰村舊房老屋的舊磚舊瓦,“舊磚舊瓦便宜,更符合修舊如舊的特色”。
(下轉第二版)
(上接第1版)
由于寺平村大多廳堂都居住著村民,這對保護古建筑、古文化帶來的難度。戴維平和村委會一班人,日夜走家訪戶,對村民進行動員勸說,向村民講明保護古建筑的意義。面對村干部的耐心細致和為村莊發(fā)展所花的心血,大部分村民都積極響應村里的號召,主動騰出住宅進行修繕。當時村里沒有維修經費,戴維平號召村委會一班人集資,并帶頭拿出5萬元,大家你一萬我兩萬一共籌集到18萬維修經費。
修復古建筑,目的就是為了建設新農村。眼光長遠的戴維平又召集村兩委及村民代表進行了商議,著重探討保護和修復古建筑的措施與方案。結合寺平的實際情況,該村在村莊整治時,對道路及弄堂不澆水泥路,而改為鋪設鵝卵石路,并在村口修復了石橋,修建了白墻黑瓦馬頭墻的公共廁所;對村內原有的四口水塘進行了襯砌;2000多米長的通村水渠采用本地石子砌成;在古建筑群內,裝了50盞八角燈及200多盞紅燈籠進行裝飾亮化。全村在新農村建設中共投入資金600多萬元,其中用于古建筑保護資金就達150萬元。
通過村莊整治和對村內的古建筑的保護、維修,村中弄堂門樓變得清逸秀麗,移步換景,幽幽古巷,雕花窗格,長弄蜿蜒,阡陌縱橫,一磚一瓦都散發(fā)著悠悠古韻,令人流連忘返。
農村文化建設賦予村莊內涵
沒有文化的農村不是新農村,沒有健康向上文化生活的農民不是新農民。寺平村著力挖掘地方文化,培養(yǎng)鄉(xiāng)土文藝人才。作為2010年首屆油菜花節(jié)的主會場和歷屆油菜花節(jié)的分會場,寺平村先后舉辦了40多場大型文藝演出。全村現(xiàn)有民族表演、腰鼓、秧歌、婺劇、坐唱班等8支文藝隊伍,表演人才120多人,節(jié)目在繼承傳統(tǒng)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并頻頻在各級比賽中獲獎,村民戴少偉獲婺城區(qū)首屆農民歌王,由寺平村16名婦女表演的舞蹈《悠悠寺平》獲浙江省新農村建設題材舞蹈大賽二等獎,村歌《美麗寺平村》入選金華市十大村歌……
寺平古村的文藝演出隊不但組織演員在寺平村登臺演出,而且還經常送戲到兄弟鄉(xiāng)鎮(zhèn)甚至周邊其他縣市。村里的龍板燈隊、鑼鼓隊、女子腰鼓隊、民間樂隊、文藝表演隊、籃球隊、乒乓球隊、小馬燈隊活動豐富,精彩紛呈。現(xiàn)在的寺平村每天晚上幾乎都有五六百名男女老少跳廣場舞。音樂聲、嬉笑聲充滿著整個村莊,村子處處呈現(xiàn)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景象。豐富的文化活動讓古村落煥發(fā)出勃勃生機。寺平村也從古建筑保護中走出了一條新農村文化建設的陽光大道,為農村文化建設增添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鄉(xiāng)村旅游實現(xiàn)村民增收
2006年11月,借助黃大仙旅游節(jié)開幕,寺平古村落農家樂休閑游正式開業(yè)。說到剛開業(yè)時的情景,戴維平感觸頗深。當時很多配套設施沒有跟上,游客來了后在餐飲、生活上出現(xiàn)了很多問題,但寺平村采取的做法是只要有游客來,村兩委就會派人陪同,虛心地接受游客提出的建議和批評。只要有外地游客過來,他們就會派人到15公里外的高速路口迎接,只要有2輛大巴的游客同時過來,村里的腰鼓隊還會列隊歡迎。正是熱情、真誠、周到的服務打響了寺平古村的知名度。上海的很多游客回去后寄來感謝信:他們在信中動情地說,寺平村民的熱情、真誠、服務感動了我們。
為了讓古村落旅游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寺平村還培訓了專業(yè)的導游,唱響了文化建設和旅游開發(fā)同步發(fā)展的大戲。寺平村以“住古民居,吃農家菜,賞古文化,游山田景”為主要特色的農家樂旅游業(yè)開辦六年來,每天都有游客到寺平古村落旅游觀光。目前,寺平古村有三星級以上農家樂8家,其中最大的農家樂銀娘農莊可容納500人同時就餐。農家樂旅游業(yè)的興起,不僅解決了該村100多村民的就業(yè)問題,也帶動了農村經濟的發(fā)展。
寺平村一直都堅持保護性開發(fā)的理念,不斷完善旅游基礎設施,旅游接待能力穩(wěn)步提高。開游六年來,先后投入1000多萬元用于古建筑修復保護、旅游景點、旅游公共設施、村莊景觀及文化配套、村莊綠化等項目,建設了旅游接待中心、停車場、休閑中心廣場、銀娘井景點等設施。其中,總投資500萬元的寺平古村游客接待中心(含多功能會議室、小型會議室各1個,300平米農副產品展銷中心,客房55間110個床位)目前正進行裝修,元旦可接待游客。
寺平古村落開游六年來吸引了上海、福建、湖南等10多個省市的游客前來旅游,同時還接待了來自美國、德國、新加坡等多個國家的旅游團隊。到目前為止,寺平村共接待國內外游客達45多萬人次,增加收入5000多萬元。鄉(xiāng)村旅游的發(fā)展,也直接提高了農副產品收入。有機米、農家菜籽油、紫薯、胡柚、桔子、米酒、筍干等農產品備受游客歡迎。該村農產品收入超過2000萬元,其中寺平古村落有機米最受歡迎,已經成為小有名氣的特色產品。
短短六年,寺平村取得的成績讓人矚目,但寺平人并沒有停下前進的腳步,他們已經開始朝著下一個目標奮進。我們相信,在共創(chuàng)和諧社會的今天,寺平村民的觀念必將進一步變新,觀念的更新必將推動寺平村新的發(fā)展。我們相信,隨著“農家樂”的發(fā)展,城市文化、生活方式、市場信息等會源源不斷地輸入農村,在現(xiàn)代文明的交融下,越來越多的村民會思考尋求自身的轉型,他們會更好地利用田園景觀、生態(tài)環(huán)境、鄉(xiāng)村文化,在富民強村的道路上闊步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