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方管理處的下邵、后杜、東周、翁家山頭四個集體經濟薄弱村,在菌菇培植基地建成后進行物業產權出租,預計每年能帶來40萬元的收益。”昨日,白龍橋古方管理處總支書記朱育成告訴記者,在市、區相關部門、單位的大力支持下,該項目的政策處理工作在短時間內就完成好了,如果這一“四村聯建”項目能達到預期效果,今后古方管理處在村集體經濟發展上又多了一個可借鑒模式。
古方管理處地處鎮西,有12個行政村,基本都以農業種養殖為主,經濟相對較為落后。今年以來,在市委、區委組織部門的支持下,開展集體經濟薄弱村的“富村工程”建設。根據各村實際,租下了下邵村集體的20畝土地,利用當地較為豐富的木屑資源,結合傳統的菌菇產業,四個村聯合建設年產鮮菇150噸的生產標準化、栽培工廠化、設施現代化的食用菌菇培植基地,以金華挺美科技有限公司為依托,進行物業產權出租。據了解,該項目總投資400萬元,下邵村以土地入股,其余三個村以資金入股,投入資金140余萬元,市、區專項資金可補助256萬元。
“下邵村這塊地就在白湯下公路旁,有極佳的地理優勢,目前與白湯下公路連接的便道已經修建好,未來將建成寬9米的道路。”朱育成告訴記者,項目建設周期為9個月,預計明年8月份竣工,將建設7個900平方米的鋼架結構菌種培養房、菌菇種植房、加工房、烘干房和臨時倉庫,建設一幢二層辦公用房和一幢生產輔助用房。這種模式又叫“多村異地聯建物業”模式。
為了規范四村聯建項目的管理,確保工程有序推進并早日建成投產,記者在工地現場,看到了一塊四村“創業承諾”牌,上面清楚地寫道:“經四個村的干部共同討論,作如下承諾:在今年12月底前按期完成項目土地清表,及時籌集項目配套資金144萬元,完成工程招投標;在明年8月底前完成白湯下公路連接基地道路及項目工程建設,做好工程質量監督。同時,嚴格工程項目招投標等制度,項目建設公開、公正,資金管理、使用規范。”
近年來,隨著新農村建設向縱深推進,白龍橋鎮黨委、政府越來越感覺到村集體經濟的發展與當前的新農村建設任務和要求不相適應。“一些村集體經濟薄弱,村級組織‘無錢辦事’的問題十分突出,尤其是古方管理處,地理位置相對較偏,又處于開發建設的邊緣地帶,村集體經濟普遍不太好,維持村級組織正常運轉都存在一定困難。”鎮黨委書記吳見孫說,多村異地聯建物業模式主要就是針對地理優勢不明顯的村,通過借用外力,充分利用上級的扶持政策來爭取項目和資金,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
據了解,這些年,白龍橋鎮黨委、政府把發展壯大村集體經濟作為加強基層黨建,增強村級組織戰斗力和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一個重點課題來抓,對全鎮52個行政村集體經濟情況進行深入調研,結合區位、交通等優勢條件,按照因村制宜、分類指導的原則,幫扶各村發展集體經濟,通過幾年來的探索,除了今年新的“多村異地聯建物業”模式外,白龍橋鎮已形成了另外三種發展模式。
第一種是留地物業出租型——利用村集體資金、資源,投資興辦商鋪、廠房等,以物業出租的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在集鎮所在地的葉店村,村兩委利用區位優勢,建造了玉山大樓、廣場大樓、綜合大樓、綜合市場等房產物業,通過租賃、出租等形式來盤活資產,同時結合農房改造和集鎮建設,通過鎮村聯動,拆舊建新,騰籠換鳥,開展資產或資本經營,實現了資產的保值增值,目前葉店村的集體資產達到千萬元,年物業出租收入500多萬元。
第二種是村企聯合開發型——用土地入股的方式與企業合作,以共同開發、共同受益的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在白龍橋鎮洞溪村,村兩委把村民手中的土地集中起來,以土地租賃的形式與企業合股,既保障了村民在土地方面的長遠收益,又能減輕小微企業的資金壓力,目前洞溪工業園區已成為婺城區小微企業的創業園,集聚企業120多家,形成了以汽摩配為主導的優勢產業,年產值達到30億元,年上繳稅收1億元,村土地租金收益在70萬元以上,洞溪村被業界譽為了“華東汽配第一村”。
第三種是利用自然資源型——整合農村閑置荒地,以整體招租的形式發展集體經濟。在地處賓虹西路沿線的潘村垅村,從市區開車過來只要15分鐘車程,村里利用交通便利、自然資源豐富的優勢,把閑置的水塘、山地對外承包,發展農家樂、休閑農莊,每年的土地租金近10萬元,而且還較好地保護了本村的生態環境,形成了循環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