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線造型
上世紀五十年代,新中國成立之后,浙江畫派出現了一個問題“沒有人會畫人物”。當時有兩大家,山水黃賓虹,花鳥潘天壽,人物則無。為了突破這個“無人之境”,當時就在一批老教師里選了李震堅、方增先、宋忠元、顧生岳等這樣一批人,讓他們組建了一個新系“彩墨系”,而且方增先、宋忠元原來是油畫畢業留校的,可以看出這個時候造型被提上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以前中國不太注重人物寫生,而五十年代之所以產生“新浙派”主要有三個因素,一是西方素描的影響,二是花鳥山水筆墨的傳承,三是京派彩墨人物畫的基礎。京派人物畫是徐悲鴻創作出來的,當時他極其推崇一個人就是任伯年,因為他的釘頭鼠尾描非常典型,衣紋處理的很好,臉部也有了層次感,由于他經常畫肖像人物,積累了一定程度的寫生功底。我們現在的浙派人物畫就是在他基礎上的一個延續,方增先的《粒粒皆辛苦》可以看出寫實性更強了,但是衣紋還是用書法的線條組成肌理,畫筆輕重濃淡變現虛實關系,這幅畫是浙派人物畫的一個典型作品。這個時候我們也面臨一個寫生問題,那就是不能照搬西方的光影素描,潘天壽就提出要“把臉洗干凈”,提倡線性素描。
關于線和形的關系,我們可以看顧生岳先生的作品,人物造型非常簡潔,我看過這么多作品后,還是較喜歡他的作品,簡潔而厚重,但是感覺卻能表現很到位。在工筆人物畫中,我的感覺是“能夠把話用最簡單方式說出來的就不要羅嗦”,當然這需要一定的功底。
寫生與造型是兩個不同的概念,造型是個主觀的東西,需要畫家自己去思考。《湖畔》是大學里的一個命題作業,當時給了題目和5天創作時間,我那時候經常看到有同學在初陽湖畔學習,那種青春的美麗和對未來的激情很讓人懷念,激發了我對湖畔讀書創作欲望,便決定用淡彩來表現女學生在湖邊學習,背景用傳統的中國畫留白手法來襯托意境,因為國畫里講究含蓄的表達方式,就是把話說近。
李少華有組畫,畫的是屈原九歌里的一個系列,大司命,當時看到這張畫的時候只是覺得很有張力,看了很久才把人物的臉給找出來。畫其實很小,看似有種魔幻的效果在里面,司命的臉、頭發、袖口,袖袍一甩上面有很多龍、鳳凰等東西,螺旋形的構造讓畫面盡顯張力,這就是構圖的重要性。
隨類賦彩
“隨類賦彩”或“隨類,賦彩是也”,是說著色,賦彩即施色。隨類,解作“隨物”。《文心雕龍·物色》:“寫氣圖貌,既隨物以宛轉”。這里的“類”作“品類”即“物”講。漢王延壽《魯靈光殿賦》:“隨色象類,曲得其情”。隨色象類,可以解作彩色與所畫的物象相似。
工筆畫以固有色為主,一般設色艷麗、沉著、明快、高雅,有統一的色調,具有濃郁的中國民族色彩審美意趣。作畫使用熟宣紙或是熟絹,是生宣紙或生絹經過一定比例的膠礬水刷制而成,性能是不滲水。熟宣紙有很多品種,如清水書畫宣、冰雪宣、書畫箋、蟬翼箋、云母箋等。熟宣紙中有薄有厚,膠礬水有濃有淡。一般來說薄者適合畫淡彩,厚者適合畫重彩。以蟬翼箋最薄,冰雪宣最厚,另有灑金箋以及各種染色紙都可以用來畫工筆。
“淡彩”主要使用較透明的植物質色(又叫水色)著染。淡彩著染的基本方法與重彩相同,但比重彩著染要簡便一些。因此,淡彩具有線條清晰,色彩明快,清新淡雅朦朧的效果。“重彩”又叫重著色,多以礦物質顏料如朱砂、石青、石綠等色著染。染色步驟較為復雜,經多次疊染,色彩深沉厚重,富麗堂皇,精致工整,富于裝飾效果。工筆畫基本技法有白描、皴擦、撞水撞粉、褪色法、水注色法、點蕊以及其他多種染法,擁有自己的獨特風格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