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竹馬鄉,有這么一個人,他根據現實取材唱起了朗朗上口的山歌,他的一首《貧下中農一條心》幾乎被當時竹馬鄉所有人傳唱,并唱到了中南海。他曾先后7次參加省民歌演唱會和文藝匯演,并多次獲一等獎。上世紀60年代,他曾被邀請到杭州,為亞洲作家會議代表演唱山歌,得到外賓的贊譽。1993年,他被授予了“浙江省民間藝術家”稱號。現在竹馬鄉會唱山歌的歌手們所傳的都是他的衣缽,可謂一個人影響了一代人,他就是竹馬鄉西宅村村民方耀生。
那是一個山歌的時代,幾乎人人都會唱上幾段,但是,1997年,隨著方耀生的去世,這個山歌盛行的時代似乎已經終結。然而事實上歷史并沒有就此落下帷幕,近幾年,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生活的豐富,曾經斷代的竹馬山歌又重新綻放魅力,并涌現出許多民間歌手,比如金志馀、金志春、蔡玉輝、李建強、李東升。他們與方耀生一樣根據現實取材,唱山水風光,唱節日慶典,唱茶花之鄉,唱出了人民生活的新面貌。
方耀生山歌文化的守望者金志馀
![]() |
他已是退休十年的老教師,他是草根文化的忠實記錄者,他是方耀生山歌的積極傳承人,前天,在竹馬鄉金店村,記者見到了72歲的金志馀。
金志馀與方耀生
方耀生一曲嘹亮山歌震撼了全中國,而關于其生活背景,大家卻了解不多,金志馀卻把它記了下來,收錄在《文化金店》一書中。
金志馀介紹說,方耀生本是竹馬鄉邵湖頭村人,因家境貧寒,年近不惑,卻未婚娶,經人介紹,入贅到乾西鄉方塘榺的一戶人家,天生一副好嗓子,歌聲洪亮,音色優美,從來唱不破,大家都叫他“鐵喉”。恰巧當時9歲的金志馀上小學,寄宿在與方耀生同村的舅舅家,“方耀生的歌不用伴奏,簡單易學,在哪兒都能唱,聽著聽著,大家就都會兩句。”
揭開山歌的蓋頭來
談起方耀生的山歌,金志馀便唱起了它的最初版本并做了簡單介紹。
第一段共四句作引,音調高,曲調長,“對面山上那個貨(那個人,金華方言),過來格達(這邊)坐幾著(坐一會兒),陰涼樹瓦(樹下)大大天(聊聊天),要么庵啷(我們)對山歌哦。”對面答唱,“對面山上共咯貨(那個人),蠻長(豎著)耳朵你聽著,要對山歌隨你便,不曉得儂對粒貨(啥東西)。”
第二段變調,節奏轉為明快,“啊啷山上青草長,牛羊成群滿山崗,牛羊吃了青青草,只只養得肥又壯。”答唱,“啊啷山上種蘋果,蘋果種起滿山塢,棵棵蘋果滿樹掛,個個蘋果甜又香。”
結尾與開頭呼應,或兩句,或四句,起點題作用。
后隨歷史流變,改詞演化,得以傳唱下來。
方耀生山歌文化應得到傳承
金志馀認為,方耀生的山歌文化是當地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應該得到很好的傳承。曾有人構想,基于金店村毗鄰雙龍、赤松兩大風景區這一地緣優勢,培育大量山歌歌手,模擬印象麗江等在風景區做實景演出。金志馀著手培養了四位徒弟:沈婭娜、金振汝,以及弟弟金志春和弟媳吳梅華夫妻檔。據說當時設置這一對夫妻檔,意在嘗試將山歌推廣為百姓生活交流的一種方式。但終因推進難度極大,未能成功演出。
金志馀解釋說,方耀生的山歌特別挑嗓子,底子特別好才唱得好,而且唱法需得要領,升降調,長短音,起承轉合,都要把握得當,另外自己的愛好家人的配合演出的舞臺、輿論的支持等因素都很重要。但總體來說,當下正是方耀生山歌文化繼承的好時機,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閑暇時間增多,個人業余愛好有了較大的發展空間,現代人文化水平被快速提升,山歌曲調簡單,學得快,改編容易,一旦激發了全民創作欲,山歌文化就能得到爆炸式的傳播。另外,身為退休教師的金志馀,正籌劃首先在退教協會紅燭藝術團發展方耀生山歌文化,本報記者將作跟蹤報道。
(實習生張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