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強:我的音樂啟蒙在一把蒲扇里
![]() |
他已是六旬老人,卻是一副孩童的調皮模樣;他是50后,卻儼然沒有同齡人對苦難歲月的念叨;他是村里有名的笑星,更被大家尊為“竹馬鄉山歌歌王”。他是何許人也?在竹馬鄉西宅村老年活動中心管理處,記者見到了現年62歲的李建強。
“我的音樂啟蒙在一把蒲扇里”
1952年,李建強出生在一個普通農民家庭,他10歲上小學,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發,正在讀四年級的他因此輟學。在僅有的四年教育經歷中,李建強學會了寫字和識譜,一曲《快馬奔馳走江山》唱紅了全村,但李建強說,他的音樂啟蒙在上小學前,在一把古老的蒲扇里。
那時,李建強9歲,家附近有個老太太,年近花甲,叫徐嬌娣,天天在家門口坐著唱歌。李建強回憶說:“太好聽了!我一定要跟她學!”于是,李建強一聽到老太太在唱歌,就從家里搬去小凳,坐到老太太身旁,老太太唱一句,他就跟一句,還拿過老太太手里的一把蒲扇,悠悠地給老太太扇著風,打著節奏。
李建強最早學的曲子叫《狀元歌》,曲子很長,有很多篇,沒有書面記錄,現在的他也只能唱出前面四篇,說著,就給大家唱了起來,歌詞都是當地方言,歌聲贏來了村民的陣陣喝彩和掌聲。
在西宅村老年活動中心,記者還見到了徐嬌娣最小的兒子,現已88歲高齡的于德興。他回憶說,母親有裁縫手藝,一邊做一邊唱,雇主家也都很喜歡聽。夏天傍晚,一家人吃完飯,母親收拾好碗筷,兄妹三人享受著弄堂里涼爽的風,聽母親唱歌,母親有唱不完的歌,于德興說,他最愛聽《孟姜女哭長城》,母親是那個年代少有的讀過很多書的女人,她唱的曲子大概都是書里學來的。
調皮放牛娃邂逅山歌大師
1966年,李建強從背著書包上學堂的小二郎搖身一變成了放牛娃,在這一年,他遇到了音樂生涯里的第二位恩師——王躍生。
那時,李建強在東邊的黃山頭上聽到王躍生在西邊的年臺頭(山名)上唱《對面山上》,很是好聽。抬眼一望,那人也和自己一樣牽著牛,頓覺有趣,便開始調皮地搭訕:“你的歌唱得不對,對面山上哪有人?”王躍生半是生氣半是倔強說:“小孩子不懂。”就更帶勁兒地唱起來,一來一往,一逗一唱,聽得多了,李建強就能學著唱兩句,王躍生發現他嗓子先天條件很好,就開始天天站在對面山頭,一句一句地教他。
2001年,李建強想起當年王躍生自編自唱走紅大中國,便突發靈感用《對面山上》的曲填詞作成了《金華山歌》,“春滿婺城哎竹馬鄉哩,老漢高興上山放牛羊哎,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改革開放二十多年哎,土地承包各家小屋變洋房哎,老漢高興越唱越起勁哎,老漢歡樂越活越年輕哎——”
2009年,他又應浙江師范大學的邀請,寫了新歌《叢叢山嶺》,描述的是離家五、六公里的蛤蟆山上的風景,山里有泉,山下有溪,溪里野鴨成群,夏日的黃昏,涼風陣陣,身心暢快,無限歡愉。這首歌被村里小學收錄,用來充實音樂課的內容。村民們說,這歌孩子們都會唱。
“他的山歌我想聽一輩子,就嫁給他了”
李建強平時要負責村里老年活動中心的日常管理,家里經營著一個坩堝廠,多是妻子倪菊花操持著,常常要忙到晚上八點以后,倪菊花帶著一身疲憊回到家,李建強就給她唱山歌,倪菊花說:“他唱歌給我聽,我就覺得很開心,就不累了。”
倪菊花回憶當年,22歲的她剛認識李建強,種田、放牛、割稻子,李建強就一邊干活兒一邊給她唱山歌,山歌震撼了姑娘的聽覺,也打動了姑娘的心,“他的山歌我想聽一輩子,就嫁給他了。”
李建強參加民間文藝演出,倪菊花就幫他排練,對照著春節聯歡晚會給他提建議,耽擱了家里的事也從無怨言。有一次,李建強與鄰村的羅衛仙搭檔演唱李東升寫的《對山歌》。因為是情歌,倆人有些尷尬,李建強本來就有點怯場,“他們一鼓掌,我就緊張。”這樣一來,怯場的情況就更嚴重了。倪菊花就開始做倆人的思想工作,每天下班回來給他們排練,“我也希望他能出名,不出名也沒關系,能做自己喜歡的事就好,我只要他開心。”在倪菊花那里,李建強的山歌似乎有無盡的魔力,“他的山歌我聽了三十八、九年了,還是聽不膩,就是很好聽。”(實習生張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