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看,我的養殖場已經被評為‘金華市殘疾人扶貧基地’了。”采訪那天,當記者走進朱葉春家時,他便指著剛剛前幾天婺城區殘聯工作人員送來的一塊牌子激動地說。
今年39歲的朱葉春,家住婺城區羅埠鎮塘下朱村。2003年,由于一次意外,朱葉春失雙手去了三個手指,導致四級肢殘。然而,樂觀的他,并沒有放棄對生活的希望。經過不懈的努力,他的養豬場從最初的幾畝擴大到了20多畝,養魚塘也有30多畝。此外,他還辦起了軋棉廠,每年都要接一些棉花加工的活。
19歲那年,朱葉春便開始到外闖蕩,曾經當過裝修工、手機維修工,還做過一些小生意。在歷經各種酸甜苦辣之后,朱葉春想找一份穩定的工作,便回到了家里。后來,他就到了一家工廠里當機械維修工。然而,不幸卻降臨到他的頭上。
“當時,我并沒有失去對生活的信心,還是照常去廠里干活。”回憶起2003年的那次意外,朱葉春告訴記者,雖然失去了三個手指,但他并沒有自暴自棄,也從不理會周圍人對他的嘲笑和輕視。在家養好傷后,他便回到了廠里,繼續做機械修理的工作。
在經歷了那次意外后,朱葉春有了在家創業的打算。至于這其中的原因,他說,沒了手指,廠里的很多活都干不了了,工資也少了很多,就想改行了。而另一個原因是在家創業是他從小就有的一個夢想,這也讓他更堅定了自己的選擇。2004年,他買了兩頭母豬,開始了邊養豬邊打工的生活。
然而,2010年,不幸卻再一次降臨到這個家庭。先是朱葉春的母親因突發腦溢血離開了人世,緊接著爺爺也因病去世,隨后,父親也因遭遇車禍也永遠離開了這個家。一年里,親人的接連離世,讓朱葉春悲痛萬分。“爸媽辛苦了一輩子,還沒有享福就離開了。”看著家中父母親的照片,他的眼睛濕潤了。不過,他很快就從悲痛中走了出來,決定辭去廠里的工作,回到家里一心搞養殖業。
在采訪中,記者發現,朱葉春的養殖場叫“愛心生態養殖場”,便問他為什么取這個名字。他說,在2008年汶川地震期間,當看到很多人都在為災區獻愛心,自己深受感動,希望自己辦的養殖場能為村里或者附近村的殘疾人提供一些就業機會,以解決他們就業難的問題,也希望在自己的帶動和鼓勵下,有更多的殘疾人能重新點燃對生活的希望,和他一樣走自主創業的道路。于是,養殖場便有了這個名字。
這些年,朱葉春在辦養殖場過程中,特別注重利用先進的養殖技術,引進最新的養殖設備,實現養殖場的科學化養殖和生態化養殖,“以前母豬產仔,冬天怕豬仔冷死,夏天怕母豬難產,現在有了取暖和降溫的設備,就不用擔心了。”
對于下一步的打算,朱葉春想得最多的還是在進一步擴大養殖場規模的基礎上,引進科學技術,對廢水、糞便等資源進行回收加工利用,實現生態化養殖。在這個基礎上,他還要利用地理優勢和環境優勢,開辦農家樂,提供吃飯、釣魚、住宿等服務,吸引更多的人到他這里游玩。
“如果農家樂開張了,不僅能掙到錢,還能為那些殘疾朋友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那樣就能和大家一起富。”臨走時,朱葉春跟記者說出了自己心中最大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