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我們村,就等于在逛公園。到處是花卉苗木。”于明有開著車來到自家100多畝的花卉苗木田。看到他精心侍弄的苗木郁郁蔥蔥、婀娜多姿,煞是喜人,于明有也格外自豪。家住羅店鎮梅村的于明有,今年54歲,是一名肢體殘疾人。他雖然身體殘疾,但他自強不息,獨辟蹊徑種植園林苗木,走出了一條致富路,成為了鎮遠近聞名的殘疾人種植大戶。
于明有17歲那年放農忙假,他跟著在外經商的表哥,挑著金華的苗木去上海。到了上海這些苗木經轉賣,他賺了200多塊錢,從此,于明有的心中埋下了“金種子”。高中畢業后,他一邊自學種植苗木技術,一邊在家務農,可于明有心中有總有那么一種不安于現狀的念頭在作祟。
1998年,于明有做了一個改變一生的決定——自己單干,包地種樹。自己懂技術,市場正在好時候,多年積累了人脈,創業可謂占盡天時地利人和。他承包租種了村里2畝地,種植茶花、杜鵑、紫荊樹等園林苗木。
從1999年開始,國內市場速生楊行情看漲,于明有也適時調整自己的種植結構,分出一半的土地種植茶花等綠化苗木。最忙的時候,30多個工人要加班加點地剪穗,每天能剪30多萬個,還是供不上賣,價格從8分到1角5分不等。如果產量跟得上,賺錢就能翻番。
于明有經常參加行業展會。經常南下向同行學習,并迎進新的品種,一次,幾個南方的同行在談論各自的繁育經驗,于明有無意中聽到一個詞“炮芽”。這個詞書本上沒有,但憑借多年的知識積累,他一下子領悟了這個詞的意思,頓覺豁然開朗,這種方法比普通的嫁接產量要翻五六倍甚至更多;丶液,于明有立即開始進行嘗試,以芽為單位進行嫁接試驗。經過無數次的調整后,于明有摸清了規律,僅這一項就讓他的產量猛增。
2000年,于明有又承包了30畝地,開始繁育盆景、綠化。從市場買來小芽,培育出來就賣掉。于明有的樹苗長得好、成活率高,再加上市場需求量大,30畝地的樹苗不費勁就賣光了。蓬勃園藝場開始滾雪球式的發展,賺到錢后就再包地、育苗。如今,王佳中已經承包了100多畝土地。年純利潤達到20萬多元。
羅店鎮養花歷史悠久,每年都有全國各地的商戶上門收購苗木。于明有對待客戶禮數周到,接送招待都有章法。“最重要的是要對客戶進行換位思考,想客戶所想,急用戶所急。”于明有賣苗價格比別人略低,低價是吸引客戶的金字招牌,一算經濟賬,客戶帶車的費用不大,他們就愿意來談生意。
如今,他生意越做越紅火。于明有用實際行動表達了殘疾人通過努力,實現自身的人生價值,他還帶動了村里一批殘疾人自立自強、勤勞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