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髓在于“勤、儉”
在街頭巷尾,常聽到熱情好客的湯溪人掛著一句“吃吃好了。”細細體味“吃吃”兩字,蘊含的內涵卻十分豐富,濃縮了湯溪菜“勤勞、儉樸”的精神內涵。
湯溪人在這片廣闊肥沃、古老的土地下世世代代過著“男耕女織”田園生活。體魄強健的丈夫在田地、河邊和山上勞作,賢良勤勞的妻子則分擔家務,照顧孩子和男人。女人用聰慧的心和靈巧的雙手想方設法為操勞的丈夫做上一頓可口美味、保持體力的飯菜,她們不斷創新菜式花樣。
用鉗子把螺絲肉取出才能品嘗到其鮮嫩,蔥姜爆炒螺絲肉在金華是一道很常見的菜。聰明勤勞的湯溪主婦卻創新做法,取家中腌制的豇豆切成段,加入蒜姜和白皮辣椒一同爆炒,金燦燦的豇豆襯上黑瑪瑙似的螺絲肉,酸酸的,辣辣的,脆脆的,很是下飯,勞作一天的丈夫吃上一口,一碗飯便扒拉完了。
一道熱氣騰騰、綿綿軟軟的毛芋菜羹,是湯溪人勤勞肯吃苦的味道。湯溪有春節吃“毛芋菜羹”的風俗。在糧食短缺的年代,人們為節省糧食,用毛芋、蘿卜、青菜簡單的食材,做出這道美味的菜羹。“菜”在湯溪土語里的“催”字諧音,“羹”與“耕”字諧音。春節吃毛芋菜羹寓意著新年開始就要牢記耕作、一年之計在于春。寄予著湯溪人勤勞、肯吃苦的樸素愿景。
用料簡單、做工卻繁復的湯溪菜,可謂“平凡中孕育著偉大”,孕育著“儉樸”的內在品質。
我們能夠品嘗到的每一道湯溪名菜,幾乎都是其他食品的邊角料制作而成的,如爛菘菜滾豆腐取自爛掉又舍不得丟棄的爛咸菜烹制;蔥花肉用的是豬腸與腸之間的粘連物,俗稱網油、蜘蛛網油、花油包裹豬肉再用油煎炸而成;青豆燉芋荷的“芋荷”用的是地里的廢料毛芋梗與青豆;湯溪蘿卜肉圓,它的特色在于肉少蘿卜多,做肉圓的肉是用刀口肉,是豬身上最不好吃的肉,但用它做成肉圓,卻非常好吃,吃起來有肉感;腌蘿卜用的是腌完豇豆、老蕎頭剩余的酸汁,用它們來腌的蘿卜是湯溪獨有的特色。原來不為人所重視的食品廢料,經過精細加工,就成了一道道口味純正的佳肴。
不論是晶瑩透亮的豇豆螺絲,綿軟的毛芋青菜羹,還是滾燙油辣的爛菘菜滾豆腐。舌尖上所品嘗到的不止是美味,還有美味中蘊含的“勤勞、儉樸”和善于創新的湯溪菜精神氣質。
“腌”字是靈魂
大凡湯溪經典菜都離不開一個“咸”字,這與《舌尖上的中國》所說的“中國飲食文化就是一個鹽字、腌字文化是相一致的。”,湯溪的飲食文化也可以說是“腌、鹽”文化。
湯溪人買了一斤牛肉,說拿點咸菜炒炒吃;釣了兩尾鯽魚,也說拿點咸菜炒炒吃;收回來一些青豆,也要拿點咸菜炒炒吃。可見什么東西,湯溪人都想起拿點咸菜炒炒吃。這種配料的獨特性是湯溪經典菜的關鍵。用鹽來腌制的東西,時間久了,自然成了經典美味,湯溪人自然也不例外。
一壇子咸菜腌在那里,炒豆腐干,炒辣椒,炒青豆,炒冬筍。吃到一半,發現有爛味了,于是放下不吃它了,扔在那里,等到第二年又來腌菜時,要用壇子時,這些湯又不舍得倒掉,買點豆腐過來,燒燒吃就成了“飯遭殃”“爛菘菜滾豆腐”。
對多數湯溪人來說,故鄉,就是酸脆的豇豆螺絲肉、又咸又油又辣的爛菘菜滾豆腐、外脆里嫩的蔥花肉的味道,還有這味道下勤勞質樸的父老鄉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