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溪蔥花肉
![]() |
湯溪蔥花肉的制作來歷,有著一段曲折傳奇。相傳早年的湯溪一帶官府腐敗,盜匪猖獗,民不聊生。偏偏官府不準民間百姓食肉,所有的豬牛羊雞家畜,宰殺后都要進貢官府享用,否則就是違法。
當(dāng)時有個姓李的屠夫,天天殺豬,但家人卻吃不上一次豬肉。屠夫是個孝子,自己不吃無所謂,但他的母親也吃不到一口豬肉,心里十分焦急。總得想個辦法,讓母親吃上一口可口的豬肉,以表孝心。于是,他在殺豬的時候,將豬內(nèi)臟中腸與腸之間的粘連物,俗稱網(wǎng)油、蜘蛛網(wǎng)油、花油等取出,這些原本是官家不要的廢氣之物,取出來后屠夫把它保存起來帶回家,加上蔥、面粉,裹進一些割豬肉時掉下的肉末,包成一塊塊蔥油餅,入鍋炸熟,送給母親食用。
母親吃了蔥油餅后,十分開心。因為顧忌官府的禁令,不能有肉字,就叫這道食品蔥花餅。后來。制作蔥油餅的人越來越多,工藝也越來越精湛,名稱也恢復(fù)了原來的品味:蔥花肉。
主要原料:
主料,豬油膜,腸與腸之間的粘連物,俗稱網(wǎng)油、蜘蛛網(wǎng)油、花油;
輔料:豬夾縫肉、雞蛋一個、面粉、淀粉、蔥花、味精、鹽
佐料:蔥、蒜、姜、辣、料酒
烹飪工藝:
1肉剁碎,加入肉的1/3量地水,加入少量淀粉、蔥花、十三香、味精、鹽適量拌勻,順時針攪打上勁;
2淀粉少量加開水燙熟,再和面粉加雞蛋一個的面糊混合攪拌備用;
3豆腐皮撕去邊,把拌好的肉放上去包成長方形的包,包邊地地方粘少量面糊封口;
4準備鐵鍋入油加熱到三成熱時,把包好的蔥花肉包放入面糊中快速掛糊,入鍋中火炸;
5、炸至嫩黃撈出冷卻,再入油鍋炸制金黃時撈出切塊上桌。
制作心得
1、肉末中加水使肉攪打后更嫩
2、豆腐皮撕去邊,這樣吃到嘴里的蔥花肉才不會有硬的感覺
3、淀粉用開水燙熟,和面糊中和后會更酥脆,面粉量不要多余淀粉的量
黃鱔燉黃瓜
![]() |
湯溪話中,有時紅黃不分,典型的當(dāng)屬把皇帝稱作“紅帝”,黃鱔自然地叫做了“紅鱔”。
胡瓜由張騫出使西域時帶回,自后趙王朝的皇帝石勒下令說和做文都不準用“胡”字后,改稱了黃瓜。不知湯溪是天高皇帝遠沒收到命令,還是違抗天命,一直叫著胡瓜,按理說如收到命令的話,改叫“紅瓜”樹。后來市面上有了青色的黃瓜,湯溪人青白不管,統(tǒng)統(tǒng)叫做了胡瓜。
主要原料:野生土鱔魚、黃瓜
制作工藝:
1鱔魚選用一斤,三至兩條為佳,剖殺、切段、洗凈,黃瓜選用白皮為佳,去皮切塊;
2熱鍋中放入干菜油,爆炒鱔段至半熟,加入黃瓜再略炒,加水淹沒,放入黃酒、生姜、少量辣椒,煮至黃鱔脫骨、黃瓜軟爛即可。
毛芋梗燉青豆
一般在農(nóng)村,毛芋收獲后,芋艿芋仔是要收回家的,而毛芋梗則丟棄在田地里,連豬牛等家畜都不要,是地地道道的廢料。但是,在聰明勤儉的湯溪人手里,又開發(fā)出了一道味道極佳的好菜,這就是青豆燉毛芋梗。說起這道菜,還有一段故事。早些年,湯溪有戶洪姓人家,因為父母常年生病,田地賣光了,人稱洪光,家里窮的叮當(dāng)響,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只好靠打短工謀生。有一年秋收前,洪光家中又沒有吃的了,看到父母躺在床上唉聲嘆氣,洪光心如刀割。他只好到田里撿別人挖毛芋后丟棄在地里的毛芋梗。拿回家后,將芋梗最下端凈白的一段洗凈,切成小段,用鹽浸泡數(shù)日后,除去芋梗的腥臊味。洪光又去田里撿別人家大豆收獲后掉在地里的小豆粒,回家后將毛芋梗和小豆粒放在一起,用火煮沸后食用。沒想到,這毛芋梗經(jīng)鹽腌制后,臊味全無,成了一道口味極佳的美食。這下子,四鄰八舍都學(xué)著洪光撿毛芋梗和青豆,一起燒成毛芋梗青豆這樣一道好菜。
后來,人們生活條件雖然已經(jīng)改善了,但毛芋梗燉青豆的菜肴并沒有被丟棄,而是燒法越來越精致,工藝也越來越先進,普通的毛芋梗現(xiàn)在又加入了排骨等配料,口感越來越美味,成了當(dāng)?shù)剞r(nóng)家樂中必不可少的佳肴。
主要原料:主料:毛芋梗,切成細段,加鹽腌制半月。
輔料:青豆,排骨,蔥花,味精,鹽
作料:菜油、蔥、蒜、姜、辣椒、料酒。
烹飪工藝:1.將腌過的毛芋梗洗凈,同青豆、排骨一起燉煮。
2.煮開后,加入蒜、姜、辣椒、料酒。
3.過五分鐘后,在鍋里煮水中注入一湯匙土菜油。連加三四次即可起鍋。
4.起鍋時,加入蔥、味精少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