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過年拜年或者村上做戲的時候,要是碰到下雨天,走到村口都需要好長的時間,泥巴也會濺得滿身都是,由于村中都沒有路,只有弄堂,車子也開不進來。現在好了,路修通了,下雨天也不會污水橫流,開車回家也方便了。”在采訪中,恰巧碰上了回村看望婆婆的祝大姐。
說起以前村上的黃泥路,祝大姐的婆婆張奶奶是直搖頭。“以前家里是一天三遍地擦,都還是積滿灰塵,一到下雨天,路上就積滿污水,成天臭哄哄的。”相較于現在整潔的水泥路,以前的黃泥路確實給村民的生活帶大了很大的不便。
羅埠鎮青陽鄭村,是羅埠鎮種植棉花歷史最悠久的村,開始于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那時候家家戶戶都以種植棉花為主業,到90年代,又有部分村民開始種植甘蔗。據村書記鄭忠喜介紹,村民大多數都是靠種植棉花和甘蔗為主要經濟來源,2012年農業部高產棉花示范基地就建在了青陽鄭村。
“以前到了棉花收割的季節,都只能用手推車一車一車的推出去,汽車也開不進來,要是碰上下雨天,更是連手推車都推不出去,經常誤了棉花的收購,價格上也會受到影響。這幾年修了路,收購棉花的大車也能開進來了,省去了我們不少的麻煩,特別是現在這個高產棉花示范基地建在我們村,不僅給我們帶來了技術服務,使我們能夠更加專業規范地種植棉花,也使我們的棉花產量大大提升,增加了我們的收入。”棉花種植大戶鄭孝文說。
“要致富,先修路”,深諳這個道理的青陽鄭村兩委,在村民的強烈要求、相關政府部門的支持下村里開始把村莊的整治建設當一件重要的事情來抓。2009年,首先是進行通村道路的修建,拆除部分老房子,擴建村中的小路,進行道路的全面硬化。全村埋設污水管道,隨后又著手進行清理村中5口池塘的污泥和污水,修造池塘四周的圍墻,總共花費了將近450萬元。2012年,村莊環境整治建設基本結束。
“村里開始修路的時候,剛好要拆到我家的老房子,由于我思想觀念較老,怎么也不肯把祖輩留給我的老房子給拆了,村干部一趟一趟地來我家做思想工作,到最后是連我自己的親戚和兒子都做起了我的思想工作,這樣一次次的勸說下,我同意拆除老房子,讓耽擱在那快一年的工程能夠繼續下去,過后想想真是太自私了,修路是件好事,自己當時怎么就是那么想不通呢,慚愧慚愧啊。”村民鄭大叔說。
“我們村之前已經有十七、八年沒有批過地基了,現在你看,一幢幢新房子立在村里,那么亮眼。作為一名村干部,我心里別提有多開心了!村民的生活水平上去了,鄰里之間的矛盾就會減少,也能增強全體村民的團結性,這對我們開展村集體活動有很大的好處。”村書記鄭忠喜說。
如今的青陽鄭村民,靠著種植棉花和甘蔗,蓋起了新房子。每當夜幕降臨,忙碌了一天的村民,聚集在村中的活動廣場,嘮嘮嗑,跳跳舞,健健身,褪去勞作一天帶來的疲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