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2月,我受同事的委托,研讀與翻譯了洋埠鎮東田村歷史名人胡超的《行狀》,《像贊》和《墓志銘》(古代寫人記事的文體)。無形中,在腦海里浮現出海瑞式清官形象,對胡超敬仰之情油然而生。
胡超字彥超,號恥菴(1425-1488)。祖籍龍游,衢州府的大族。高祖、曾祖以下的后代子孫都居住在偏僻的溪畔山村,一向從事農業,不向往讀書做官,發家致富。
榮登進士,開創了龍游考取進士的先河
自明初洪武年以后的百余年,龍游科考功名,異常冷落,默默無聞。然而,唯獨胡超幼年時就勤奮學習,孜孜不倦地攻讀四書五經。他參加秀才選拔考試,因詩經科多次未被主考官通過。為此,他把自己的文稿呈報禮部。很榮幸,獲禮部恩準,進入南京國子監(簡稱南監)學習,并取得鄉試資格。他于成化戊子年(1468年)參加應天府考試。一考中舉,名列第六名。主考官抄錄他的文章,作為往后錄取舉人的范文。第二年,胡超赴京城,參加由禮部主持的會試,又順利通過,取得貢士資格。時隔三年,于成化壬辰年(1472)參加由皇帝主考的殿試,金榜題名,榮登進士,憲宗皇帝欽定賜進士出身。
胡超榮登進士,開創了龍游考取進士的先河。同時又給了胡氏家族很大的啟示:認識到“學而優則仕”的重要,要使子孫成為文化人,應從偏僻的山村向平原遷徒。于是在湯溪購置房產,移居湯溪。據《湯溪縣志》記載,胡超是湯溪縣首位進士。
胡超金榜題名后,吏部授予工部員外郎官職,不久晉升營繕員外郎(正四品),被朝廷派往通州主政。
明朝中葉,兼并土地之風盛行,權貴與豪族,巧取豪奪,霸占農民田地。通州的漕河,沿河兩岸均為膏腴之地(肥沃的良田),往往被權貴的豪族所霸占。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命根子,失去土地的農民,或淪為權貴豪族的農奴,或賣兒鬻女流落他鄉。胡超一到任,就著手治理通州。
深入民間,查民情,解民憂
胡超親自深入民間,把失地的農民戶數,被強占土地的畝數,一一稽查清楚,登記造冊,并詳情呈報戶部,由戶部下文件,勒令退田,歸還農民。
這是一場貫穿退田與反退田的激烈斗爭,胡超發揚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大無畏精神,敢于冒丟烏紗帽之險,與權貴、豪族展開較量,終于使戶部文件得以落實,使農民失而復得土地。胡超不愧為功高如山的清官。
通州有許多國家糧倉,經常要修理。工程浩大,任務艱巨。胡超為減輕百姓負擔,革除強派徭役的弊端,采用工程包干,工值抵稅,責任到人的措施。既減輕黎民百姓納稅的重負,又調動了民工積極性。因此,民工蜂集,功效倍增。胡超的才能與名望,為上至朝廷下至民眾說所信服與贊揚。
胡超任工部官吏期間,湖廣華陽王逝世,皇上賜葬。他奉命前往澧州,主持、監督與管理喪葬事宜。辦喪事,造陵墓。不到半年,喪事辦妥,陵墓竣工,安葬停當。華陽王家族,贈送白金和有花絞的綢緞酬謝,胡超婉拒。
第二年,胡超奉命赴江西,監督營造王尚書的墳墓。王尚書家酬贈錢財,胡超再次謝辭,婉拒而歸。胡超為官之道:奉命辦事,職責所在,不應享受分外之利祿。因此,朝廷官員與平民百姓,無不稱贊嘆胡超清廉。
服喪守孝三年,造福桑梓
按照明朝的禮制,父母去世,朝廷文武官員,須回歸故里,服喪守孝三年。胡超母親病故,在服喪守孝期間,為家鄉的公益事業,做善事,辦好事。
修葺胡氏宗祠。祠堂是宗族祭祀先祖的場所,也是逢年過節村民集聚之地。由于風吹雨淋,墻壁斑駁,瓦片受損,胡超發動宗族成員,群策群力,將祠堂修葺一新。
東田村地處平原,地勢低洼,洪水泛濫,沖毀良田。胡超動員村民修筑堤壩,以防洪災。
橋梁倒塌,交通中斷,出入不便。胡超當即召集石匠、民工加以修復。
鄉里百姓,父母病故,因貧困不能辦喪事,胡超主動贈地、出錢幫助安葬。
胡超的善行懿德,感動了父老鄉親,紛紛以《十字謠》贊美他。
歷經數百年的滄桑巨變,《十字謠》早已失傳,它的內容與形式不得而知。也許是茶樓酒肆說書人對胡超的頌詞;也許是民間唱道情的藝人,手執管鼓,五指彈擊,口中念念有詞:梆梆梆,梆梆梆,東不唱嘞,西不唱,專唱東田清官胡超的功績……。
學者良師,“傳道授業解惑”
胡超弱冠之年,在金華教授的前監察御史嚴叔門下學習,博覽史書,專攻經學,對經學的理解認識有獨到的見解。進入國子監深造之后,已經成為明代天順年至成化年間研究經學造詣精深的學者,當時的文人學士不遠千里慕名前來登門造訪,叩問難題,探求古代圣君賢臣的哲理與旨義。來訪者對胡超的釋疑與闡述十分佩服。
胡超致仕(退休)還鄉,在家鄉教育子民,名聲遠揚,許多遠地的學生紛紛投奔胡超門下。這些學生相繼科考,榮登科甲。翰林學院侍講劉忠,就是他的門生。
胡超一生專心好學,發奮攻讀,永不自滿。寫文章賦詩抒發憂國憂民之情懷。家藏《恥菴稿》《和唐詩》和《拙夫外集》等著作。
明朝吏部規定,凡五品以上官吏致仕(退休)還鄉,晉升一級官階,胡超被封為奉議大夫。當年胡超恰逢皇上下詔,凡致仕還鄉,特別廉潔而貧困的官吏,每年發給大米四石。衢州、婺州兩府,只有胡超享受此待遇。
胡超回歸故里,過田園生活,絕口不談政事。一年到頭,吃黃米或雞頭來(一種類似高粱的雜糧),與平民百姓一樣,過著極其儉樸的生活。
胡超器量宏達,敬老愛幼,溫良恭檢讓。朋友之間交往,對上不討好巴結,對下誠懇不輕視。一生不嗜酒,不玩物。喜怒不露于色,有古代君子、長者的風度,堪稱胡氏后裔之楷模,黎民百姓的清官。
六百多年后的今天,東田村的父老鄉親,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為不忘先祖恩典,重修重德堂(祠堂),隆重舉行豎功名旗桿的儀式,紀念胡超,學習胡超的崇高品德,推進建設更加美好的東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