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區婺劇促進會羅店鎮、蔣堂鎮、安地鎮分會成立側記
婺劇幾百年來的發展,都得益于演出與交流,只有汲取大眾生活中的“活水”,才能釀出婺劇的“美酒”。自2009年11月成立以來,婺城區婺劇促進會在開展一系列婺劇傳承、推廣和宣傳活動的基礎上,積極調動各方資源,形成整體合力,引導和協助各鄉鎮成立婺劇分會,各分會也把“面向基層、服務群眾”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為婺劇的繁榮和發展獻計出力。
近日,婺城區婺劇促進會羅店鎮、蔣堂鎮、安地鎮分會相繼成立,為我區婺劇發展帶來一陣新風。區委常委、仙源湖度假區管委會主任賈獻成,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蔣獻忠,區人大常委會副主任、區婺劇促進會會長朱志龍,區政協副主席、區婺劇促進會常務副會長曹斌分別出席了成立大會。
截至目前,區婺劇促進會已成立11個鄉鎮分會。
羅店鎮:花香常伴 婺曲聲
羅店鎮歷史悠久,自古人文薈萃,名流墨客云集。從南宋的何基到近代的何炳松,從被譽為“八婺儒宗”的鹿田書院到“長毛畫師”方梅生的故居,無不閃耀著歷史的熠熠光輝,照亮羅店這片散發文化氣息的土地。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新農村,推進農村文化建設是關鍵。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利用突出的近郊優勢、資源優勢、花卉產業優勢、居住優勢和休閑優勢,以推進農村文化建設作為創先爭優的源頭活水,從“送文化”向“種文化”轉變,著力培育根深葉茂的農村文化精神之林,不斷豐富先進文化內容,引領農村文化邁向大發展大繁榮。
來自金華第十四中學的汪辰元今年剛上初一,是當天演出中最小的一名演員,具有婺劇天賦,在小學學過兩個星期,就參加比賽獲得了三等獎的好成績,這天,媽媽和奶奶一齊出動,當起了她的助力和化妝師,穿上戲服,扮上相,一曲《樊梨花巡營》唱得英氣十足,讓人們忍不住拍手叫好。
蔣艷珍是九龍村黨支部書記,也是羅店鎮38個行政村里的唯一一位女書記,從小愛好婺劇,有著一把好嗓子的她也上臺演唱了一曲《雪里梅》,“有了婺劇促進會這個平臺和推手,我們農村婺劇的開展一定能更上一層樓。”國家二級演員吳美娟也在一片喝彩聲中,為觀眾們獻上了婺劇《西施淚》,圓潤的唱腔,高亢婉轉的嗓音唱出了一個無奈悲情的美人西施。
正在人們陶醉于精彩的婺劇節目時,只見臺下一位觀眾一會兒跟著節奏鼓點打拍子,一會兒拿著相機拍照留念,忙得不亦樂乎,詢問之下才得知他叫雷仙華,是遂昌縣三仁小學的一名老師,到金華參加培訓,聞訊后專程趕來看演出的,他直夸道:“金華的婺劇氛圍真濃厚,連普通村民都能上臺表演,而且唱得這么不錯,真了不起!希望你們能到我的家鄉來演出和交流!”
蔣堂鎮:拉起二胡 唱婺曲
蔣堂鎮是婺城區第一批文化示范鎮,全鎮擁有文藝隊伍100余支,文藝創作、表演骨干1500多人。每當夜幕降臨,在蔣堂鎮各個行政村隨處可見熱鬧場面,村民們這里一群、那里一簇聚集在一起,或在村會堂、或在農家里、或在大街上排練歌舞、民樂演奏和小品節目,歡快的舞曲、鏗鏘的鑼鼓與人們的歡聲笑語渾然交融……
近年來,鎮黨委、政府及文化站因勢利導,率先在直里、澤口等村開展農村文化示范村創建活動,并成立了農村文化引導團,適時組織引導團進村入戶演出,掀起新一輪農村文化建設的高潮,推動農村文藝的蓬勃開展。在區婺劇促進會蔣堂鎮分會成立大會上,婺劇愛好者們略施粉黛,穿上戲服,獻上一個個精彩的婺劇節目。
說起洪增貴,很多人都會對他豎起大拇指。他是蔣堂鎮澤口村人,2005年元旦從沙畈鄉文化站退休回到蔣堂老家,他也是新編歷史故事劇《千秋令》的原創作者,面臨重重困境,仍然堅持業余婺劇創作的精神,讓人佩服。前后又創作出婺劇小戲《奶奶愁》、《三砸公示牌》、《老鼠戲貓》和婺劇小演唱《銀河渡》、《情結仙源湖》、《九峰會》等作品,正著手創作大型神話故事劇《白沙大帝》。而在當天,他則甘當綠葉,拿起鼓棒,做起了司鼓。
俗話說:“一把三弦鬧花臺”。三弦,是我國傳統的彈撥樂器,由于三弦琴桿無品,彈奏旋律時音域間高低變化自由,可奏出各種滑音,在所有說唱、戲曲和歌唱伴奏中,都能很好地起到襯托作用,在轉調和演奏有半音的樂曲時尤為靈活,最宜于演奏抒情的旋律和激昂的曲調,具有豐富的表現力。
曹能雪是做著廢品收購的生意,卻因一次意外邂逅而癡迷三弦40年,“那是一位民間盲藝人,他側抱著三弦演奏,我一下子就被吸引了。”通過多年的回憶、自學和摸索,如今,坐在臺中間,曹能雪抱著心愛的三弦淡定自若地演奏,撥彈間卻是瀟灑而隨意。
婺曲聲聲讓坐在臺下新上任的分會副會長吳建林直聽得心癢癢,即興來了一段婺劇《雙合印》。來自澤口村農村婺劇團的章明寶16歲就開始學拉二胡,今年已經61歲了還堅持每天要拉上一小時。左手手指靈動摁弦,右手手腕巧勁拉弓,從《東方紅》等一些朗朗上口、曲調簡單的革命紅歌,到曲調婉轉復雜的婺劇,近50年了,依然難舍二胡情。
安地鎮:曲聲陣陣 繞古鎮
安地山清水秀,人杰地靈,旅游資源豐富,是“中國桂花之鄉”,一直以來,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宣傳思想文化工作,群眾性文化活動蓬勃發展,具有較好的婺劇群眾基礎。區婺劇促進會安地鎮分會的成立大會就在坐落于美麗仙源湖畔的仙源湖實驗學校拉開帷幕,禮堂內鼓樂聲聲、婺韻悠揚,笛子、京胡、嗩吶,交錯而鳴,擊鈸聲、敲鑼聲、打鼓聲,鏗鏘激越……
據了解,早在2011年底,仙源湖實驗學校就成立了由副校長梅映直接分管的婺劇特色工作領導小組,成立婺劇社團,開發婺劇文化校本課程,特別聘請浙江婺劇團國家一級演員吳淑娟老師到校指導。
從婺劇的基礎訓練、身段等基本功開始,逐漸增加到孩子們容易學唱的婺劇經典唱段。在金華市第二屆中小學婺劇會演中,孩子們表演的婺劇節目《三請樊梨花》選段《沙場落馬》獲得金華市一等獎。
2012年下半學期,學校還結合仙源湖的山水及人文特點,開始本土原創婺劇的創作,制作原創婺歌《醉美仙源》,以婺劇的形式道出了安地這一古老鄉鎮的名勝、物產、人文特色。
如今,婺劇已經成為了仙源湖實驗學校一塊響亮的招牌,“小臺柱”曾小雪和陳晶還曾被橫店劇組看中,參演影視作品。
臺上演出精彩,臺下的吳建新卻忙著給即將上臺演出的孩子們的二胡調音,無暇觀看。吳建新是老年大學婺劇二胡班的老師,年輕的時候曾是部隊文工團的一名弦樂手,二胡、板胡、京胡樣樣拿手,還擅長吹笛子。退休后,就在老年大學任教,隔壁鄰居、親戚朋友知道他拉得一手好二胡,就經常帶著自己的兒子、女兒,孫子、孫女找上門來,希望他能將二胡技藝慷慨相授。
“后來找的人多了,我就索性開了個班,免費教。”2011年,吳建新的小小二胡班來了第一批學生,有8個孩子,最小的7歲,最大也只有13歲。8歲的章奕在北苑小學上學,每到周末,父母就把她送到安地來學二胡,已經在吳建新這兒學了兩年,拉得有模有樣。“我覺得拉二胡很有意思呢!”如今,算上成年人,吳建新二胡班的學員已經有30多人。
在這次的成立大會上,吳建新的少年二胡培訓班一口氣連演了四首曲子,分別是婺劇曲牌《天下同》、配樂朗誦《千古分流八詠樓》,還有《花鼓》和《內蒙小調》。“在婺劇里,后臺配樂可以說是整臺婺劇表演的靈魂,特別是主胡,掌握著演出節奏和氣氛,沒有5年、10年的功力是練不成的。”吳建新說,“婺劇傳承一定要從娃娃抓起,現在,越來越多的人想學、愿意學婺劇,這是很讓人欣慰的,拉二胡,唱婺劇,這對孩子的性格培養也是十分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