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婺城區啟動了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首批確定28個村為我區今年計劃打造的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村。對此,乾西鄉湖頭村積極爭取,憑借自身一直以來對文化發展、傳承的重視,成功入選首批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村。村支書陳加平為此深感高興:“我們湖頭村,文化底蘊深厚,老祖宗留下的東西,要好好傳承。同時,2012年,湖頭村年人均收達11005元,‘三產’總值突破億元大關,應該說已經‘富了口袋’。這時候要讓村民更有幸福感,必須抓好‘富腦袋’工程,通過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充實村民的精神生活。所以說,這時候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正當時,也正需要!”
回顧歷史
湖頭村建村已有600多年,據該村宗譜資料顯示:陳姓宗族一脈傳承源遠流長,上可溯商周上古時代。陳氏的始祖,本姓媯(guī),諱滿,追謚為胡公。及至周公以禮儀定天下,娶周武王長女太姬,封太祖于陳(今河南淮陽),乃據慣例以國為姓,稱陳氏,陳氏自此開始。其后數百年間,陳氏部分子孫由河南遷至括蒼處州(今浙江麗水東門)。宋理宗紹定年間(公元1228~1233年),太祖之八十四世孫陳耀由括蒼處州遷居婺州(今金華城西唐家園)。不久,遷至上陳(今乾西鄉上陳村)。歷經五代,陳氏家族日益壯大。太祖之五代孫陳寶,見長湖、小西湖間有一塊開闊之地,遂攜家眷遷于此。陳寶之后人扎根此地,每繁衍子孫,建廳堂,擴道路,增其舊制,百廢俱興,家族日盛,漸成村落�?紤]到此地位于兩湖之間,兼寄托陳氏先祖望子孫“拔得頭籌”之殷切希望,遂將此地命名為“湖頭”。
湖頭古村長湖、小西湖清流相映,環境清幽,古樸秀麗。自建村以來,村民勤儉重學,重公德禮義,明孝悌之序,講信修睦,鄉風淳樸。記者有幸一見該村繪制于解放前的幾張陽居之圖,畫面十分精致,屋舍具有名稱,更精心為環村景色命題,如“龍潭煙雨”、“梅泉春水”、“滄洲夕照”(如右圖)……令人對湖頭古村美景心生向往,更可見該村祖先識文重雅之一斑。
盤點當下
近代,湖頭村經歷了戰亂之禍,于1949年農歷4月12日得以解放。后將前房、橋西、后角、黃武范、上張都、中張都、下張都7個自然村并入原湖頭老村,組建新湖頭村,并在此基礎上,建立了光明高級農業合作社。至1985年,該村成立湖頭村民委員會,在國家政策支持下,湖頭村經濟社會走向了大發展階段。
目前,湖頭村常住人口2700人,戶數1150戶,暫住人口3000多人。由于交通便捷、地理位置靠近市區,湖頭村近年來經濟發展迅猛。2012年,該村年人均收入達到了11005元,“三產”總值突破億元大關。村民的口袋滿了,更加注重精神生活。為此,本屆村“兩委”班子在村支書陳加平的帶領下,開始大力發展農村文化,為此想方設法籌集資金,建立了村級老年活動中心、文化禮堂大舞臺、農家書屋等學習、娛樂場所。同時,由村“兩委”引導或村民自發組建了舞蹈、太極拳等多支文體隊伍,不僅平時自娛自樂,還積極參加市、區各類文藝匯演,甚至幫助周邊村莊共同發展文體事業。最終,該村文化事業取得的成績,獲得各級黨委政府認可,得到了“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的榮譽稱號。
如今,該村的文化禮堂大舞臺已經小有名氣,成了湖頭、乃至乾西鄉的文化標志。它不僅承辦了婺城區首屆民俗文化藝術節表演項目,還將在今后一直承擔展示和傳承傳統文化、農村文化的任務。
展望未來
從今年7月開始,湖頭村組織人員,對村莊歷史、文化資料進行了廣泛收集,整理出厚厚一本材料,作為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即“兩堂五廊”(禮堂、講堂、村史廊、民風廊、勵志廊、成就廊、藝術廊)建設的“軟件”。于此同時,該村著手給“母親湖”——西湖著手“換妝”:西湖湖底清淤,兩側青石壩平整、加固,古橋銀壽橋翻修、拓寬,還有兩側湖岸將設置四處休閑文化長廊,展示村史廊、民風、勵志、成就、文化(特色)等內容。當然,這樣的“大動作”,投資金額也相當可觀。據陳加平介紹,按照預算,此次項目需要投資220余萬元,是全區28個農村文化禮黨建設村中,計劃投資最大的村莊。這樣的資金需要,僅靠村級財力顯然無法支撐�,F在,陳加平已經在四處奔走,想方設法籌集資金、解決問題。
目前,湖頭村換妝西湖、建設農村文化禮堂工作進度較快,而且工作質量受到了婺城區委宣傳部相關工作人員的肯定。該工作人員表示:“湖頭村建設農村文化禮堂所收集的各種材料,與其他村相比是最齊全的;從該村已經作出的投入和具體規劃方案來看,此次建設很有亮點,已經朝著精品村在發展�!�
“我想讓村民看到的是,休閑廣場、文化禮堂大舞臺和文化長廊連成一片風景:西湖之中碧波粼粼、湖岸兩側古樹蔭蔭,青石欄桿與青石長廊相映成趣,配上幾張石桌、石凳,透出幽幽古韻。在這片風景中,村民們可以休閑娛樂,可以重溫村史、感受民風……真正放松心情,細品西湖之美、享受文化之樂。”陳加平滿臉向往地說。他同時坦言:“此次農村文化禮堂建設,湖頭村就是要做成精品,爭取成為全區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