婺城的八月,依然是暑天。雖沒有李白所說的“雨色秋來寒,風嚴清江爽”,但杜甫的“高鳥黃云暮,寒蟬碧樹秋”則信不誣也。浙師大行知學院商學分院高舉“舌尖上的浙江”為旗幟,兵分三路,遍覓婺城各式特色小店,“嘗鼎一臠而知其味”,食之為天性,亦不誣也。常得美食之助,精神自然飽滿。隊員們穿著印有“舌尖上的浙江”圖騰的雪白T恤,穿行江南、江北的大街小巷。興致勃勃地走進一家家店鋪,當開門見山地讓老板填寫店鋪信息時,老板的戒心會加重,所以隊員們吃盡了“閉門羹”。他們開始反思自己的言行舉止,在進門之前醞釀言辭,篤定之后才敲門推進。他們漸漸不再帶有很強的目的去做事,進去后會跟老板話家常,聽他們講述店鋪由來、創業辛酸,在某種程度上讓他們放下戒心,開始互信。一個構建婺城美食地圖的想法才能得以實現,美食的長征也才能繼續下去。
吳師傅湯包五代相傳成金華第一名點
他們來到金華江北佳音街一條不起眼的小弄堂里找到了“吳師傅湯包”金華湯包專賣店,金華湯包歷史悠久,素有“金華第一點”的美譽。其中就數這百年名店“吳師傅湯包”口味最為純正鮮美。
這是一間裝修精美,略有別于其他店鋪的小店,里頭的裝修風格更是清新別致,雖沒有現代的奢華,沒有時尚的嬗變,幾近原始的木桌椅讓人有一種遠離塵世的舒暢。據“吳師傅湯包”的第五代傳人吳煒說道:店鋪文化也是他們改變經營思路的創新點,如今的格調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以外部環境的提升作為輔助,將“吳師傅湯包”發展得更具精品化。
“吳師傅湯包”遠近聞名,特別在老一輩的心里有特殊的感情。與其他湯包最大的區別之處就是吳師傅湯包重湯輕餡。吳師傅的湯包獨具風味,“皮薄如紙、餡嫩含湯、調料香濃”深得廣大食客的喜愛。
有道是三句話不離本行,沒聊幾句,吳師傅便興沖沖地推薦起了他的特色招牌湯包:蟹黃湯包。一屜熱騰騰的純手工制作的湯包造型雅致,皮薄柔韌,每個湯包至少22個褶構成,精美可口。吳師傅總結了一個吃湯包的口訣:輕輕移,慢慢拿,先開窗,后喝湯。湯包咬開了一個小口后,鮮肉和蟹黃非常飽滿,濃郁的湯汁瞬間流溢出來,不出幾秒鐘就凝固了。聞起來有松針的清香,沁人心脾。
古語有云“民以食為天”、“食色,性也”,等等話語無一不表明吃在我們生活中的重要性。“吳師傅湯包”能世代祖傳,也是吳師傅一家常常引以為豪的事。但吳師傅最近也有不小的煩惱,因為正宗湯包的學習制作時間長,技術要求高,最起碼要一年才能學會,所以沒有人肯花時間去學,下一代的繼承人還未定。不僅是吳師傅的湯包如此,很多美食都因工藝繁復而漸漸失傳。人們更傾向于當今的快餐文化。美食正如昆曲一般在慢慢消亡。
“舌尖上的浙江”暑期實踐隊和婺城非遺保護中心一道探尋“舌尖婺城”,助力文化強市,關注金華美食的傳承和保護。
剛果友人弗洛吉說中國菜有七味
飲食要入味,即是人情味
美食團獵取美食的路徑也遵循由近及遠,在駱家塘的街角,有家店名喚“一面之緣”,屋中皆以草席鋪地,農家氣息自在安然。“傳統手工制作,來自母親的問候”,足見家的感覺,情的親切。一碗香菇肉絲面便是家常味道,面條猶似出自母親經久的拍打、拉抻,味道之好,一如人情之好。繼而坐車前往市區,穿過恒大百貨的后巷,則有一家原汁原味的牛肉粉店,店面雖不起眼,但口味地道不減,上乘的黃牛肉在大鍋中沸騰翻滾,茴香、八角調出的香氣,讓人垂涎欲滴,二十四小時小火慢燉,牛肉里的每一層香味都細細散發,再澆至店家自制的涼粉上,盛上牛肉,撒把香菜,有人嘆曰“肯德基怎及一碗牛肉粉也”,稀溜下肚,大汗淋漓,真是勁道。
和他們一起組成美食團的十多位觀察員中,就有一位來自剛果的朋友弗洛吉,勝利街的福記酒樓成了他們“獵食”的下一站,弗洛吉一一品嘗上來的五道菜,不禁夸道:“你們中國的菜有七種味道,我喜歡中國的菜,因為很豐富。”勝利街上另有一家小店,則是名不虛傳的“金華餛飩”,顧客絡繹不絕,豆腐餡與韭菜餡的餛飩最為暢銷。金華餛飩的特點無非個大、形凸、中間鏤空如元寶。豬肉要腌上十分鐘,和面要勁道大而穩,如此出爐的餛飩才夠正宗。吃上十來個,喝碗餛飩湯,原湯消原食,美到不能自制了。金華常以餛飩為勝,義烏街上的金華土餛飩,亦是一種,八一北街、永康街、蘭溪街等諸多街巷皆有分店的餛飩鄉,更是令人難忘。餛飩鄉的餛飩品種多達數十種,最是繁復,每月尚有新品問世,為人稱道。
與餛飩相形見趣的是一種面食,叫作“油潑面”,念作“biang biang”,但不知何以如此念法,亦不知其中掌故,惟覺音好,開人食欲,面中兼以豆芽,其味更是鮮矣。再走街串巷,則有一家“媽媽樂”,與“一面之緣”聊相呼應,店中特色干鍋雞,正是金華最為流行的家常店,肥而不膩,滋味雋永,如袁枚所言,“雞功最巨,諸菜賴之。如善人積陰德而人不知”,所謂干鍋雞亦當如袁枚口中的“赤燉肉雞”,其法為“洗切凈,每一斤用好酒十二兩、鹽二錢五分、冰糖四錢,研酌加桂皮,同入砂鍋中,文炭火煨之。倘酒將干,雞肉沿未爛,每斤酌加清開水一茶杯”,如此若不熟讀《隨園食單》,豈能知味也。又,為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
與弗洛吉“同好不同路”的另一小隊,開拔到府上街的敘家宴,經理胡旭嶸不僅款待有加,也分享了他自己對美食的理解,“金華人在飲食上追求的就是‘入味’,這就好比我們待人接物要有人情味。”前往蘭慶雞子馃店、古婺酒坊的小分隊也是得享大餐,念及老子的“五味令人口爽”,方能口舌稍住,免卻大快朵頤。觀察員黃欽說:“文化不只在指尖上,也在舌尖上。”隊員武夢娜則是這次活動的幕后推手,她說:“為了給大家推薦靠譜的美食,隊員們用自己打工賺來的錢,五天內調查考察市區100多家餐飲店,除此之外,我們還準備把剩余經費用來出版一本‘吃貨手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