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看過一篇博文,題目是《如果她是我媽媽,我愿意放棄什么?》:博主上班途中偶遇一位老年癡呆的農村老太,“衣服很臟,連臉上也粘著黑乎乎的東西,兩根不同色的塑料繩綁在腰間,渾身酸臭,在車來車往的路間獨自蹣跚”。這個被疏于照顧的老太,讓博主拷問自己:真有一天,我的父母老得像孩子,需要靠別人幫忙才能完成吃喝拉撒睡了,我愿意放棄什么來換取他們繼續舒適而有尊嚴的生活?
那篇博文,沒有答案。可在婺城區乾西鄉湖頭村,卻有這么一個女兒,用自己的行動給出了響亮的回答:我愿意放棄工作、暫別家庭,承歡母親膝下,以報養育之恩!
她叫陳秀珍(小名“春珠”),今年60歲。她的父親早已去世,母親方金鳳今年92歲。陳秀珍大學畢業后分配在衢縣化工廠工作,在那里成家生子,生活了近40年。3年前,她的母親突然中風,退休后被企業高薪聘用的陳秀珍為照顧母親,毅然辭職,暫別了丈夫、兒子,搬回母親身邊生活。3年來,陳秀珍每個月呆在母親身邊的日子超過20天,讓老人得到了細致、周到的照顧。
事實上,不僅僅陳秀珍孝心十分,方金鳳其他一子三女,乃至孫輩、曾孫輩,皆對老人照顧有加,讓老人對自己的生活連連稱“好”。她說:“現在,社會好、經濟條件好,我的子女對我更加好,我過得很有味!”這一家人尊老、敬老的故事不脛而走,成了湖頭,以及周邊村莊人人稱羨的“孝道模范”家庭。
其實,如果不是三年前那一場疾病,方金鳳和她的子女們之間,不會出現讓人津津樂道的“故事”。盡管她的子女一直以來對她孝順有加,但老人自給自足地活著,那些孝心多少顯得有些平淡。3年前,方金鳳突然中風了,故事由此開始——
為照顧中風老母好女兒“拋家舍業”
2010年11月的一天,天氣寒冷。方金鳳的外曾孫女、13歲的苗苗興沖沖地跑來看外太婆,這是她每次來外婆家的“必修課”。這一次,一向身體健康的外太婆似乎有些反常,嘴角有些歪,假牙莫名其妙掉了出來,怎么也裝不回去。苗苗嚇壞了,返身跑到臨近的外婆家求助……就這樣,因為中風,方金鳳獨居老宅、自給自足的生活徹底打破了。
畢竟已年屆九旬,方金鳳這場疾病顯得來勢洶洶。治療過程中,醫生告誡子女:“老人不會有完全康復的可能了,即使充分治療、勤加復健,也需要較長時間才能有所恢復,但平時也不能缺少身邊照顧的人。”聽了醫生的話,二女兒陳秀珍陷入了沉思:今后,該由誰來照顧母親?兄妹輪流么?哥哥家經濟條件不好,侄子還未娶妻,生活壓力挺大,侄女孩子又小,需要嫂子幫助照顧;姐姐孫子年幼,需要她照顧;大妹女兒在杭州生活,剛剛生產;小妹兒子正讀大學,做著一份保潔工作,還要在工作之余協助丈夫賣菜……
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既心疼手足在生活中的難處,又希望母親得到周到細致的照顧。陳秀珍索性下了決心——自己來承擔大部分時間照顧母親的責任。其實,彼時,陳秀珍雖然已經退休,但因她是技術型管理人員,被對口企業聘用,一年收入可達7萬元。可是,面對中風的老母親,她毅然辭去了那份工作。讓她既內疚又欣慰的是,自己的決定得到了丈夫、兒子的支持。“兩年多時間,我每個月留在母親身邊三周,回自己家呆一周,我丈夫從來沒有抱怨過。即使我不在家,他也把家里的事辦得井井有條。”陳秀珍說,她因此“很感謝丈夫”。
每天給母親揉搓、按摩手腳;三餐搭配營養、照著老人的喜好做得軟爛;每晚一次次起身,為老人蓋被,協助她起床大小便……這三年里,陳秀珍有超過兩年過著這樣的日子。如今,母親的身體大有好轉,甚至可以自己挪移著走一走、活動活動了。陳秀珍的身體卻大不如前,除了一些老毛病,今年她還首次被查出患有心臟病。可她依然堅持衢州、金華兩地奔波,為照顧母親而盡力。當然,她也坦言:“相比前兩年,今年我留在母親身邊的日子少了一些,主要是自己身體差了,感覺有點吃力。我和兄姐、妹妹說了,今后我照顧母親半年,另外半年由他們輪流。對此,他們都很樂意。”
說起來,陳秀珍是兄妹間唯一上過大學的孩子。曾有鄰里私下言語:“她受父母栽培最多,又當了工人,享受了比其他兄妹更好的生活條件,如今多照顧些老人也應該。”聽到這樣的話,陳秀珍沒有不快,但有自己不同的看法:“父母為子女奉獻勞累了一輩子,年老體弱的時候,子女理應好好照顧他們,這是天經地義,是責任和義務,與子女讀的書多或者少沒有關系。當然,根據我家的情況,兄弟姐妹當中我的條件相對稍好,那就多承擔一些,而其他兄弟姐妹也能自覺響應,這樣就避免了矛盾,讓大家相處更和諧、愉快。”
兄妹齊心反哺孝老形成家風
其實,三年來,陳秀珍照顧母親并非孤軍奮戰,她的哥哥、姐姐和妹妹們,同樣盡己所能,反哺老母親。如果說,三年里,陳秀珍是在母親身上花錢、花時間最多的孩子,那么,大哥陳兆藩就是花力氣最多的那一個。
記者對方金鳳的兩間老宅印象最深的——當屬那一條條木頭扶手。這是陳兆藩為方便母親在屋子里走動而一條條釘起來的,從老人床前一直延續到飯堂。記者上前作了仔細觀察,發現每一根木條都釘得很牢固,高低適中,正適合老人抓扶。其中,床前兩三米的距離沒有墻面等依靠物,木條底下就用鐵管打了牢牢的地樁。顯然,陳兆藩為此頗費心思。
陳秀珍印象很深的,還是大哥背著母親就醫的背影。2010年11月,方金鳳初發病。當時天氣嚴寒,反復出現雨雪天氣。老宅門口的弄堂又窄又長,車子無法駛入。大哥背著母親,一趟一趟往返家里、弄堂口,車上、醫院……從一天一次到三天一次、五天一次,直到母親完成全部治療。
在陳秀珍回家的日子,陳兆藩和妻子王魯琴從不推脫照顧老人的事。白天,王魯琴為老人洗衣做飯;晚上,陳兆藩夜夜陪伴,照顧老人冷暖和大小便。顯然,對于這樣細心照顧自己的兒子,老人很覺得稱心,常常念叨一句:“女兒們三好不如一順,還是我兒子最順心!”
此外,陳秀珍的姐妹們,同樣心系母親的生活。小妹秀珠做著一份保潔工作,常常乘中午短短的休息時間趕幾里路來看老人,給老人送點好吃的,幫她洗個澡……大妹桂秀在母親初發病時,正在杭州照顧產后的女兒。得知母親需要照顧,她不顧自身疲勞,杭州金華兩頭跑,努力盡著為人子女的孝道。老人常年吃雞蛋,桂秀就堅持供應雞蛋,多年來從不間斷。還有大姐,家庭負擔很重,但也隔三差五趕來看望母親。
更難得的是,在長輩的言傳身教下,方金鳳的孫子輩、曾孫輩也對她敬愛有加。記者兩次前往方金鳳家,都遇到了她的孫女、外孫女前來看她,給她帶來糕點、水果,慢聲細語地陪著她聊天。對此,方金鳳顯得很開心,她帶點自豪地告訴記者:“我家經常有人來的,有孫子、外孫,還有曾外孫,他們都是來看我的!”
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期待孝之正能量進入千家萬戶,讓因孝而生的感動天長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