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暑期,我參加了婺城區農村文化禮堂“五廊”資料整理志愿者活動。7月9日在婺城區人民政府會議廳召開的動員大會上,各級領導表示了對農村文化禮堂建設工作的高度重視,并希望志愿者與各村有關部門協調配合,積極主動幫助各村整理“五廊”資料。
一開始,當我看到有關的資料整理要求時,心生向往的同時,也有了一點對自己能否順利完成整理文化資料這一任務的不自信。但是,經過有關負責人一番解釋后,我了解了工作重心以及大致工作方向,心里安定了一些,也有了一番自己的計劃打算。
7月10日上午,轉了兩趟車,坐了兩個多小時的公交車,我們終于抵達了目的地,金華市婺城區洋埠鎮讓宅村,并且受到了村支書——胡海海同志的熱情接待。我們先和湖前村的兩名志愿者一起去了臨近的湖前村,參觀了湖前村的文化禮堂——尚睦堂,感受到了一股濃郁的文化氣息。
由于湖前和讓宅兩個村相距僅僅一公里地,所以我們兩個村四名志愿者被安排到了一起,住在讓宅村的老年活動中心。當天中午,我們在老年活動中心大廳開了第一次集體會議,會上湖前村的兩位應邀來指導讓宅村文化禮堂建設的老前輩講了很多有關讓宅村的歷史,故事,民風民俗以及兩村之間的歷史淵源。會后,村主任和熱心的村民們一起幫我們整理出一間空房。村領導對我們的食宿十分關心,我們也感受到了村民的友善與熱情。當晚,我們開了第一次小組總結會議,大家交流了兩個村的文化禮堂建設現狀,并討論、確定了未來幾天的工作安排。
7月11日,我和搭檔的志愿者一起,在村支書的陪同下,參觀了讓宅村,并拍攝了大量照片。對于讓宅村,我們倆的一致印象就是整潔,現代化。走在村中,基本看不到小鄉村多見的青石板路,黃泥路,而是統一的五米多寬的水泥馬路,車輛通行十分方便。以前,我們對小鄉村的印象大多都是臟、亂、差,但是在讓宅村,路面基本不會有什么垃圾,家家戶戶門前都有一只垃圾桶,且有專人每天定時傾倒。整個村給人一種整潔清爽之感。村中除了部分舊宅尚待翻新,房屋以花園小洋房為主。村中還有專門的休閑廣場,籃球場,小橋流水的小公園,絲毫不遜色于城里的公園。
接下來幾天,我們每天都會在晚上開會總結一天的收獲,以及工作進度,并做好第二天的工作計劃。同時,我們也會給學校和家里報平安,以免家長、老師擔心。我們也會在志愿者群里和其他村的志愿者交流心得,積極向他人學習,也了解了各個村不同的文化,民俗。
在村子里的這幾天,我們真真切切感受到了村領導對本次工作的重視,感受到了來自各方對我們的關心照顧,以及村中樸實、友善、和睦的氛圍。為我們做飯的老婆婆,每天六點多鐘準時來給我們送早餐的村主任,積極配合我們工作的村兩委,村上跟我們一般年紀一樣關心村子文化歷史的學生,每一戶我們走訪時耐心為我們講解,熱心跟我們交流的村民,每個路上遇到雖不認識但還是友善微笑的人……這些都是我所不能忘卻的。
志愿者活動隨著資料的日趨完善接近尾聲,我們也得返校匯報工作。我會記得讓宅村,記得這個村曾名上宅,因兄弟讓宅受后世敬仰更名為讓宅;記得村子制高點上的每到元宵舞龍燈時熱鬧異常的大公殿;記得馬宅基古宅門上“德厥脩聿”四字祖訓;記得上宅埠頭的興盛在歷史的長河里淡去而昔日繁華的影子仍會在“埠頭街”的下午茶時分重現;記得甘蔗葉子打成的蒲團;記得家家戶戶腌制的讓宅辣椒醬;記得這幾天留給我的點點滴滴。
時代的春風拂遍神州大地,現代化的農村不僅要富口袋也要富腦袋。我看見新的農村人在黨的領導下走在一條康莊大道上,也看見他們從不曾停下追尋歷史足跡的腳步。我覺得,我們或許可以做的更多。新農村的建設,需要更多志愿者,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