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幸福觀的啟示
中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的古圣先賢在探索人生幸福的大道上作了諸多有益的探索,形成了比較成熟的幸福觀。
做人要知福惜福。福分來之不易,不要身在福中不知福,老是生活在羨慕和抱怨中。在抱怨中工作和生活的人永遠缺乏行動力,也無幸福感。其實家人平安、身體健康、工作順利、受人尊重、有緣學習接觸圣賢教誨都是福分。在這個社會上,還有許許多多境遇比我們差,生活比我們不幸的人。
物欲不可貪求。人心不足蛇吞象。明末清初有本書叫《解人頤》,對欲望作了入木三分的描述:“終日奔波只為饑,方才一飽便思衣。衣食兩般皆具足,又想嬌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無田地少根基。買到田園多廣闊,出入無船少馬騎。槽頭扣了騾和馬,嘆無官職被人欺。縣丞主薄還嫌小,又要朝中掛紫衣。若要世人心里足,除是南柯一夢西。”
愛因斯坦曾說:“我每天上百次地提醒自己:我的精神生活和物質生活都依靠別人(包括生者和死者)的勞動,我必須盡力以同樣的份量來報償我所領受了的和至今還在領受著的東西。我強烈地向往著儉樸的生活。并且時常為發覺自己占用了同胞的過多勞動而難以忍受。我認為階級的區分是不合理的,它最后憑借的是以暴力為根據。我也相信,簡單淳樸的生活,無論在身體上還是在精神上,對每個人都是有益的。”愛因斯坦的這段話,知恩感恩報恩之情躍然紙上,令人動容。
做人要明白厚德載福的道理。福分要靠人的德行來承載,德不配位,就要出問題,有福分你也載不動。人若無德,享福也是暫時的。厚德才能載物,無德就無法承擔。
《大學》中說:“自天子以致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為本”。為官從政要講官德,做人要講道德。德是做人的根本。古人云:“德者事業之基,未有基不固而棟宇堅久者。”儒家崇尚“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首先強調的是修身。
清華大學的校訓是“厚德載物”。厚,深厚的意思;德是按照自然規律去工作、去生活、去做人做事;載就是承載;物就是我們說的福報。我們的健康、財富、智慧等一切美好的事物,老祖宗用一個字來代表叫物。厚德才能承載萬物。相反是那句話?叫德不配位。位就是我們的待遇,就是我們的德行不配我們的福報。你沒有德行,享受的太大,奔馳、寶馬、豪華別墅,頓頓飯都是上千上萬,就是消耗自己的福報,折自己的福。要相信古人講的話:“倫常乖舛,立見消亡;德不配位,必有災殃。”
做人要有敬畏心,要斷惡修善。古人說:“善不積不足以成名,惡不積不足以滅身”。行善積德就是在積福。
《論語》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 “畏天命”意為敬畏上天,順應天理,也就是要敬畏自然規律。“大人”古時指天子諸侯等有德有位的人,因為“大人”負有替天行道的職責。“圣人之言”可理解為《經典》的教誨。古人說:“天下之事,成于懼而敗于忽”,這里的“懼”指的就是敬畏心。因為“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規,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人是需要有一點敬畏之心的,這既是一種態度,又是一種信念。
做人要敬畏天地、敬畏道德法律、敬畏良心,還要敬畏因果規律。如果說“一切皆是命,半點不由人”,那是迷信。如果說“凡事有果必有因,有因必有果”,這不是迷信,是規律。唯物辯證法就有辯證的發展觀。認為一切事物的變化發展都是內因外因共同作用的結果。幸福是果,你的所作所為是因。古話說得好:“種豆得豆,種瓜得瓜,種下菩提樹,開出吉祥花”。
如何成就幸福人生
懂得了中國傳統的幸福觀,對我們如何經營和成就幸福人生應該有所啟發。
福田心耕。改變社會要從改變世道人心入手。改變命運要從改變人心入手。人要得福,也需要從“心”開始,從改變我們的心念開始。我們知道,一分耕耘才有一分收獲,同樣地,一個人的福報也是來自播種和耕耘,福田包括恩田、敬田、悲田。
第一種“恩田”,是以父母為代表,父母是我們最大的恩人。知恩報恩,從報答父母之恩開始。古話說:百善孝為先。百善中“孝”放第一位。孝心開,百善才能開。
第二種“敬田”。有無對人、事、物的這份尊重的態度、這份恭敬心,對我們事業成功、人生幸福至關重要。古話說:“愛人者,人恒愛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一分恭敬一分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不講禮,目中無人,應對辦事會處處碰壁。“貴人相助”往往都助有恭敬心的人。
第三種“悲田”,就是我們要生發慈悲心。什么是慈悲?慈,即與一切眾生樂;悲,即拔一切眾生苦。人一旦生發愛心、善心、慈悲心,他的心量就會放大,達到“不為己身求安樂,但愿眾生得離苦”的境界了,就是圣賢之人。
福在布施。古人說:“入天路上,作福為先;功德林中,布施第一”。布施就是把自己的好東西給與他人。布施就是付出,就是“舍”得。“得”永遠跟“舍”分不開,舍了才得,不舍就不得。布施分為財布施、法布施、無畏布施三種。“財布施”又分為外財布施與內財布施。用錢財幫助他人屬外財布施。用我們的體力、勞動服務他人,像現在的志愿者、義工屬內財布施。用道德學問去開導他人,解脫他的人生痛苦;或傳授給他人謀生的技能等等屬于“法布施”。無畏布施指令大眾免于危難及病苦,不讓大眾生恐懼,要讓別人看見你就生安定及歡喜心。比如對無錢治療的病人給予醫藥方面的無私幫助;對處于恐懼之中的人給與安慰等。我們不傷害動物,不殺生,去放生也是無畏布施。布施能克服我們內在的慳貪和吝嗇。布施可以克服我們對財物的貪著。如果經常修布施,久而久之,貪著心就會越來越小,越來越淡。布施可以增長我們的福德。做好工作、服務大眾、關愛親人、樂于助人都是布施。人生的快樂和幸福往往存在于服務、付出和奉獻之中。學會布施,我們就會在成就他人的快樂和幸福中成就自身的快樂和幸福。布施看起來是給人,實質上是給自己。
吃虧是福。古德說:“不爭不貪,福壽無邊”。人要有克服“貪”念的決心和勇氣。愛貪人便宜的人,被人瞧不起。
不貪便宜能吃虧,是做人的一種境界,更是做人的一種智慧。有人抱怨,生活中老實人常常吃虧,而古人認為學會吃虧是做人的一種智慧。古話說:“吃得虧中虧,方得福外福,貪看天邊月,失落手中珠”。老百姓也說“人吃虧,天補你”,還說“吃虧人常在,貪心死得快”。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得者,貪也,貪得無厭。孔子的“三戒”說,既是養生智慧,也是做人的大道。
量大福大。把自己看得很大,世界就很小。把自己看得很小,世界就很大。有人說:一個人的事業成就有多大,與他的心量和肚量成正比。
《弟子規》中說“凡是人皆須愛天同覆地同載”,“事諸父如事父事諸兄如事兄”,把你周邊所有認識或不認識的人,都看作是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有這樣的心量,你就不會看不起人。“見人之得,如己之得;見人之失,如己之失”,這是一種大氣量。古德說: “天無私覆,地無私載,日月無私照,大道之行,天下為公”。只要我們能生發出一心為他人、為大眾著想的公心,我們的思想境界就大大提升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最大的公心,與我們古圣先賢的存心是相應的。
所以,做人要不貪一己之利,不貪圖享受。要立大志發大愿。要有為父母、為親人、為家鄉、為社會造福之心。《孝經》上說:“立身行道,揚名于后世,以享父母,孝之終也”。這是真正的大孝。孟子曰:“人人皆可為堯舜”。我們要效仿圣賢人的發心:“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志,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