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雅畈石楠塘村的盛世傳奇
雅畈鎮石楠塘村,這是一個養鴨人發現的風水寶地,這里曾盛傳著一個一夜暴富的古老夢想,這天然護城河般三面環水一面山的構造讓這里的人們盡享水路便利,在恬淡歲月里不斷積累財富,開創了一代富甲金華的盛世傳奇,更孕育出一番豪門隱士的別樣奢侈,其中原委究竟如何?日前,記者走進了雅畈鎮石楠塘村。
石楠塘村的形成緣起于一個養鴨人的傳說
據徐氏第41代傳人、今年81歲的村民徐康全介紹,石楠塘村的形成緣起于一個養鴨人的傳說。時光倒退到數百年前,一名水鴨養殖大戶率領著他的所有家當——數千只水鴨信步山野,他來自附近的西大路村,忽然,他的眼前出現一片近30畝的偌大水域,水邊長滿石楠樹,養鴨人便喚之“石楠塘”。腳下一片不大的陸地,三面環水,一面靠山,盡顯人杰地靈之氣,是個放鴨的好地方。他將水鴨放逐到這好山好水間嬉戲,不料,鴨子們迷戀這山水,遲遲不肯上岸來,養鴨人只得遵從鴨子們的意愿,在水邊建起茅屋,搭起鴨棚居住,他便是石楠塘村的徐姓太公,名不可考。但徐姓太公名字到底叫什么,事實真相到底如何?記者決心追根究底。
在與村民的交談中,記者了解到,如今的石楠塘村徐氏一系與西大路村徐氏已合編為一份徐氏宗譜,由現年70歲的徐康洪領銜編撰。當村中老人聽說記者要查閱宗譜時,就熱心地打電話聯系了徐康洪。
在村辦公室,記者查閱了徐康洪帶來的徐氏宗譜。據徐氏宗譜49頁記載:石楠塘村的徐氏太公徐添號柏亭,他為人稟性至孝,對母親極盡孝道。有一次,徐添的母親生病,徐添多方請醫生醫治,但都沒有效果,母親還是一病不起。徐添就想起了割股救母的辦法,舍身救母,他從大腿上割下了一塊肉,和藥放在一起,煮給母親吃。
也許是孝心感動了上天,吃完肉后沒多久,母親的病竟然痊愈了。徐添“割股救母”的事跡也在當地傳為佳話。當地村民紛紛說,家有節母,必生孝子,于是村民聯名上報金華府、金華縣。知府、知縣聽到這件事后,也為之十分感動,馬上聘請徐添為飲賓(注:鄉飲酒禮的賓介。周制,鄉飲酒禮舉鄉里處士之賢者為“賓”,次為“介”,又次為“眾賓”。其后歷代相沿,名稱不盡相同。明清時又有“賓”亦稱“介賓”。 )知府、知縣還吹吹打打派人上門給徐添母子二人送牌匾(府縣主聞其德,請為飲賓,俱給扁旌獎),以示鼓勵。
明萬歷三十五年(1607年)間,徐添從西大路村分遷到石楠塘村,造房子買田地,娶石楠塘村姓李的女子為妻,成為石楠塘村徐姓的創業太公。
除了徐姓外,如今村中亦不乏龔姓子弟,石楠塘村的興盛也少不了他們的功勞。據傳龔氏原居五里開外的兩個小村子,叫三南地、麻栗山,是兩個比石楠塘歷史更悠久的古村。當時這三南地因為發大水,移到了麻栗山。后來徐氏的兒子娶了麻栗山村的龔家姑娘進門,宜室宜家,人丁興旺,代代繁衍。有一天,水漫三南地,徐氏便將龔氏全家人接到了石楠塘村,從此定居,遠親成了近鄰。而后,麻栗山的村民驚羨這風水寶地,舉村遷居于此。
石楠塘何以歷經千百年而安然于世,享盡繁華。在村民的傳說中,這大概與神靈的護佑有關。如今村中小山坡上依舊留存著一座本保殿。四平八穩的徽派建筑,殿前一左一右放置著兩尊大型石爐,一邊焚香,一邊燃紙,為保神殿安全,殿內沒有設窗,只有殿門上細密的木質方格斜斜地透進光亮。如今的本保殿因常年鎖門,空氣中彌散著蠟燭的味道,而殿內的高大青石柱卻沉默地銘記著殿堂往日的繁盛與雄偉,“康熙秋菊時節修”、“雍正五年修”、“徐某某捐石柱一對”……以上石刻均記載了當時本保殿修繕和捐助情況。
燭臺后一男一女兩尊塑像與別處的關公、土地等塑像不同,依水而生的村子供奉的是水神濱水王夫婦,濱水王傳為大禹王第二子,大禹治水成功后,將其子嗣派往九州各處任司水吏,濱水王擇居石楠塘,轄四方水利。
在村中老人的記憶里,每到稻谷豐收的季節,周邊白杜塘、加全塘、西大路等十里八鄉的村民都會挑擔趕來石楠塘村,借用這里的大、小兩座水碓碾米加工,聲勢空前,有數千人之多,石楠塘亦由此成為后起之秀,躋身周圍村落的核心。村里人出行幾乎不走陸路,村邊的武義江江邊各有一處碼頭,其中一處位于祠堂正門前,是竹排碼頭,從與碼頭數米之隔的另一側走過草木掩映的下行彎道,便是竹排碼頭的停靠處。發達的水上交通配置給這個村莊帶來的不僅是便利,更有無盡的財富。
這里曾經盛傳著一個一夜暴富的古老夢想
村民徐筑圃回憶當年祖上殷實的家境,道是擁有山林3000多畝,良田2000多畝,大水缸里裝滿白花花的銀元,米篩盛著圓滾滾的珍珠,徐家太公更是一擲千金,捐助建造了金華市區通濟橋的第三個橋墩,石頭均是石楠塘村附近的山上開采的,用大竹排運到市區。
當時的石楠塘村富甲一方,各家富商紛紛在周遭圈地安置房產,在市區塔下寺也有徐家故里。家富至此,祖上經營著多少生意?當時年幼的徐筑圃無從得知,卻對那傳奇的發家史記憶深刻。
傳說一日,正當壯年的徐家太公與愛妻一同沐浴更衣,忽聞門外窸窸窣窣的響動,透過門縫只見兩個不相識的頑童正在往里窺視,妻子告訴他,前幾日她獨自沐浴時此二人也來偷窺。徐家太公上心下不痛快,想這是哪家的子弟,不懂規矩,倒要問問清楚,便推門追了出去,不想倆孩童箭步飛快,徐家太公直追到經堂山中,卻忽然不見了孩童身影,只見面前一尊古墓,想起早年時聽聞村中老人說起經堂山中有古墓,古墓之下有黃金,便動手挖了起來,不多時,兩尊金光燦燦的金佛躍入眼簾,從天而降的第一桶金為徐家太公充實了足夠的創業基金。
數百年來,相似的傳奇在石楠塘頻繁上演,最早可追溯至第一代富商徐際兆。據徐氏第43代傳人徐祚梓介紹,最初,徐際兆雇著十幾個伙計經營著酒坊小生意,不知何時在經堂山上發現了寶藏。一日夜近三更,他將酣睡的十名伙計喚醒,帶隊將金銀挑回家,挑回的金、銀裝滿了七只“七斗缸”。回到家中后,他招呼伙計們喝下陳釀黃酒,疲憊不堪的伙計們再次酣然入睡,他則獨自一人將寶藏妥善收藏。待到第二日晨起,伙計們隱約記得昨夜挑回的寶藏,挑得很累,卻實在覺得不可思議,只當是夜里做夢罷了。
直至解放后,亦有村民在地下挖出一箱袁大頭銀元,從此創業發家。自古以來,這里就盛傳著一個一夜暴富的古老夢想,直到現在,村里亦有傳言,大、小水碓各占一處高坡,高坡對著矮坡的位置埋著寶藏。
而這藏寶圣地源自一段近乎神話的民間傳言。傳說某地有塊風水寶地,風水先生為此地的一戶人家看完風水,泄露了天機,便從此失明,當家人許諾要將他養在家中安享晚年。果然,這家夫人誕下九子,紛紛入朝為官,被聘為重臣,這家則一度富甲一方。無奈當年的當家夫婦先后離世,留守家中的九位兒媳不愿好生供養風水先生,以雞食相待。風水先生就生了一計,對九位兒媳說,風水若還想更好,就把當家人的墓挖了,結果壞了風水,九個兒子全部被殺。當時在墓前掘出一洞穴,飛出三只白鴿,一只飛到永康,一只飛到武義,最后一只飛到了石楠塘,意為風水輪流轉,好風水轉移到了石楠塘。
徐際兆聽聞此事,便立下遺訓,永守家園,并在水邊建起了祠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