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記者獲悉,婺城區婺州窯文化研究會組織部分成員對金西范圍的古窯群進行考察時發現,金西范圍存在大面積的古窯群遺址,數量之多和生產年代之久,在全國實屬罕見。
考察團先后來到九峰貞姑山、厚大片西夏村、中戴片的新塘里以及九峰山下水彎口、厚大饅頭山進行了考察。考察發現,貞姑山古窯遺址年代最久,可追朔到新石器時代晚期,發現的瓷器為不上釉、燒制溫度也較低的陶片,但保存的量較少。位于西夏村的古窯群遺址則屬于東漢年代的窯址,據了解,它的年代略遲于龍游古窯址,屬于原始青瓷,通過殘片發現其成型技術簡單,釉色也不穩定,但窯址沒有得到相關保護,殘片遺留也較少。
而新塘里和碗窯背古窯址都在烏引水渠旁邊,古窯遺址數量可觀,單新塘里古窯址就有9口古窯,可惜被嚴重破壞,清晰度差;往東200米處的碗窯背古窯址,有很明顯的龍窯窯口痕跡,窯口和窯崗保存完整,窯口散布大面積青瓷碗片,瓷土更精細,含鐵量低,拉坯工藝成熟,瓷體和景德鎮瓷器一樣簿,碗內壁都有蓖紋花型,屬于北宋瓷,與河北定窯有相似之處,但有定窯所不具備的特征。
在九峰山下水彎口窯址,由于80年代開發九峰茶場種茶,已經完全沒有古窯痕跡,但數量多,古窯至少有幾十座,瓷器形狀和碗窯背古窯址完全相同,同屬宋代。后大饅頭山古窯址規模比前幾處都要大,但被當地村民開墾種植,難以保護。
據了解,婺州窯是唐代六大青瓷窯之一,名列第三。大盛于唐宋,衰落于元明。至今尚存歷代古窯址600余處。婺州窯瓷器質量在唐代以前僅次于越窯,婺州窯可說是金華古代先民留給中華民族的一份最寶貴的遺產。婺州窯在釉色的創新上較為突出,它在西漢中期已開始在青釉上點灑褐色釉,增加了器物的觀賞價值。
考察隊推測,當時的婺城乃至金西就是一個古窯場。此次在金西發現的古窯群數量可觀,瓷器質地上乘,對婺州窯研究具有很大的科考價值。考察隊在此呼吁,希望相關部門能夠盡快采取措施將發現的古窯群保護起來,以免遭到二次破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