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從業人員4萬人,發放加工費3.6億元
來料加工經紀人624個,從業人員4萬人,發放加工費3.6億元……這是2013年婺城區來料加工所取得的成績。短短幾年時間,婺城的來料加工業辦出了特色、辦出了水平,如今,已經走在了全市前列,成為一項名副其實的“民心工程”、“百姓經濟”。
在雅畈鎮佳田制衣廠,記者看到工人們正在對一批批布料進行縫制、加工。來料加工經紀人俞旭升告訴記者,2009年8月,他創辦了佳田制衣廠。剛開始的時候,廠里條件不怎么好,車工也只有十幾人,由于人手比較少,忙時經常要通宵趕貨。但經過大家的齊心協力,最終有了大發展,尤其是2013年,增加了三家分廠。
“員工工資從幾百元增至幾千元,業務產值從幾萬元做到幾千萬元;以前廠里只有家用縫紉機,現在用上了全自動電腦車。”俞旭升說,看著自己的來料加工廠越來越好,鄉親們的生活越來越好,心里特別高興。
借助來料加工盤活農村剩余勞動力,靠的不僅是民間力量。近年來,婺城區婦聯在積極助推和發展來料加工產業方面作出了種種努力。2013年8月,經區婦聯牽頭,婺城區成立了全市首家來料加工商會黨委和婦聯組織。一年來,該組織舉辦經紀人培訓班4期,培訓內容涉及經濟合同法、電子商務、市場營銷、創業策略等;組織近百名經紀人參加廣交會、義博會等交易會,獲取貨源、發展客商,共簽約合同400多萬元;積極為企業和經紀人牽線搭橋,年內兩次組織到義烏佳田制衣、金華市鼎龍工具廠聯系加工業務,并解決200多人就業問題。
為了更好地促進來料加工轉型升級,2013年,婺城區共為11名經紀人解決貼息貸款210萬元。區農辦安排扶貧資金支持3個移民村發展來料加工,對符合條件的46名經紀人,發放以獎代補資金共計146萬元。在有效的扶持政策這一劑“強心劑”作用下,婺城來料加工經紀人們不負眾望,紛紛打響了自己的牌子。比如,莘畈鄉陳登文的“山里人”,申正治的“歐美萊”,城西周淑飛的“飛羽”等等。
有品牌、有特色,才能把產業做大做強。因此,區婦聯在加強特色培育方面下足了功夫。按照“擴量、提質、轉型”的總體發展思路,對一些加工量大、加工技術成熟的加工點,區婦聯積極引導他們向規模化、專業化發展,逐步形成“一村一品、多村一品”的加工基地模式。
假發和箱包是白龍橋鎮的兩大特色加工產品,特別是假發加工占據了整個義烏市場加工總量的80%以上。至目前,該鎮已逐步形成了以虹路、擇住鄰、鄭崗山為主的假發加工區域和以葉村為主的箱包加工區域。其中,箱包加工經紀人胡亞芬,在做大做強自己的來料加工事業后,創辦了金華市普蘭達皮具有限公司。經過公司上下齊心努力,如今,“皇家普蘭達”已成為全鎮巾幗來料加工品牌。目前,胡亞芬還為公司建立了網站,并聘請了3名英語六級、八級的大學生,幫助公司發展外貿業務。
“我們鎮鼓勵條件成熟的經紀人以來料加工為載體,發展小型加工企業,延長產業鏈,走產供銷一條龍之路,逐步實現來料加工由‘經紀型’向‘生產型’再向‘生產經營型’等更高層次轉變。”白龍橋鎮相關負責人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