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被戲稱為“龍須溝”的“最差河流”桐溪成了婺城“五水共治”的整治重點河流。在這場整治行動中,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是奮戰在“五水共治”治污戰最前線的人,卻很少出現在鏡頭前。他們每天做些什么、經歷過什么、看到了什么、又有什么心愿?日前,記者跟隨婺城區河道管理所巡邏車,記錄了桐溪的變化和河道清理者的一天。
他們是桐溪上的“清道夫”
![]() |
![]() |
從塔水橋村沿著桐溪逆流而上,記者看到兩個人正在河道里清理垃圾,手中的蛇皮袋里,已經裝滿了打撈上來的垃圾。
他們便是周明新、徐春燕夫婦,是白龍橋鎮塔水橋村人,負責桐溪新城區堰壩段到金華江段1.35公里的河道保潔。
今年3月夫妻倆成為河道保潔員。一把釘耙,一個蛇皮袋,一把鉗子便是夫妻倆最得力的“武器”。每天夫妻倆早早的出門,開始一天的忙碌。
丈夫周明新負責用釘耙把河道中的垃圾拖到岸邊,妻子徐春燕把垃圾放入蛇皮袋,每天周而復始,一拖一撿,夫妻倆的配合也越來越默契。這段時間夫妻倆每天要打撈二三十袋的垃圾。
“現在好多了,就這個地方最開始的時候300米的距離就打撈了4皮卡的垃圾”。周明新說道,那時河道里不僅有生活垃圾還有死豬、死雞等動物尸體,臭味令人作嘔。
由于是在最下游,水流比較平緩,下過大雨后上游就會有許多垃圾沖下來淤積在這里。下過大雨后,夫妻倆出門更早。最讓夫妻倆頭痛的是那些淤積在河道中央的塑料袋。“釘耙長度不夠,河道淤泥又深人下不去,只能看著河中央那隨溪流舞動的塑料袋干著急”。
沿著桐溪越往上走溪水越清,溪流兩岸的柳樹迎風招展,溪流中的埠頭上重現了當年的浣衣景,這便是桐溪東屏村至清塘下村段。這段河道的保潔員是長山三村的徐基根。
一臺上了年紀的手扶拖拉機,一個加長柄的網兜,一把鋸子,一把釘耙。徐基根成了這5公里河面上一位勤勤懇懇的漂浮垃圾打撈員。
每天工作幾個小時?早上6:30下河,最早下午5點結束。干了多久?從去年12月25日開始,每天都要下河。徐基根先下河把垃圾撿入網兜,裝滿一兜后再倒到岸邊,在河道撿個一兩百米他爬上岸把垃圾轉移到拖拉機上,裝滿一車后運到垃圾場。
苗木種植戶亂丟的小苗種植塑料杯,讓徐基根十分頭疼。“一下大雨這些塑料杯就會沖得到處都是,撿都撿不過來,我負責的這段河道去年完成中小河流域河道治理,只要有一點垃圾都會顯得十分刺眼”。徐基根說,“有時我撿不過來,就會花錢請別人來幫忙”。
婺城河道管理所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徐基根負責的這段是桐溪流域保潔做得最好的一段。
在桐溪流域,像周明新、徐春燕、徐基根一樣的河道“清道夫”一共有22名,他們中有專職的,也有兼職的,幾個月下來,溪岸的環境大幅改善,而他們那一雙雙粗糙的手掌,默默述說著河岸垃圾清理員的苦辣酸甜。
他是桐溪的“大管家”
![]() |
他叫傅水根,63歲,是一名老黨員,去年12月25日他成為一名河道巡查員,每天騎著電動車穿梭在河道兩岸,負責桐溪、白沙溪、金華江的日常巡查。
每天一大早,老傅懷揣一本巡查日記,騎上了他的電動巡查車,開始在他所管轄區域的巡查。每到一個村莊他就停下來,用相機記錄下當時的河道情況,要是碰上附近的村民就與他們閑聊幾句,聽一聽他們對河道保潔的建議。
每天巡查多長距離?沒具體算過,反正電動車的電一個上午就要騎完,中午充個一兩小時下午接著騎。有假期嗎?不需要,除了春節休息了幾天外,每天都要去巡查。
老傅很負責,有一次巡查中,他的電動車車輪被扎破,但他仍推著車堅持巡查。“老傅每天都要給我們打很多電話反映巡查情況,有時連我們都覺得他挺‘煩人’的”。河道管理所工作人員笑稱。
對于老傅來說,目前最大的挑戰不是上游飄下來的垃圾,而是附近養殖廠偷偷傾倒的牲畜糞便,浙贛鐵路橋下便是重災區。“頭一天巡查還沒有,第二天早上便堆了很多,是附近養殖場晚上倒的”。老傅有些無奈,“鐵路橋下這100米河道4月9日請了10來個工人花了近萬元才清理干凈,不到十天又堆了厚厚的一層”。不過這兩天,老傅得到一個好消息,白龍橋鎮政府已經開始著手整治畜禽養殖場,其中就要求各個養殖場建化糞池。相信用不了多久,這個讓老傅最頭痛的問題就會得到解決。
傅水根不僅僅是一位河道巡查員,還是奔走于兩岸農戶家里的環保“傳教士”。有時碰到有人亂倒垃圾他會立即阻止,并跟他們分析亂倒垃圾的利害關系。沿岸涉及村落多,由于怕被老傅“嘮叨”,某些亂倒垃圾者甚至在岸邊就地焚燒,于是老傅就進村,找村長談話,給村民做思想工作。“其實村民都還挺配合的,就是多年養成的習慣一時還沒改變過來”。傅水根說道。
他們是桐溪改變的見證者
![]() |
![]() |
![]() |
倪金奎家的房子離桐溪不到十米,對“母親溪”桐溪深有感情。“七八年前我還下桐溪游泳、抓魚,那時候我覺得住在河邊很幸福,但是這幾年卻很痛苦”。倪金奎說,“河水烏黑發臭,一碗水舀上來放一會就有半碗黑乎乎的沉淀物,河里還時不時的飄著死豬、死雞,一到夏天連窗戶都不敢開,親戚朋友都不敢來串門”。
不過最近倪金奎驚訝地發現,家門前的那條黑不見底的桐溪開始慢慢變得干凈、清澈起來。看著桐溪的水一天天變清,倪金奎由衷的感到高興。“現在河道開始變干凈了,除了每天有專職的河道保潔員進行清潔外,作為村民也要提高環保意識,自覺地維護河道衛生,不隨便丟垃圾。水清了,享福的可是我們自己”。
“剛剛開始的時候,自己都沒法看。現在沿岸各村都很重視,不僅拆除了岸邊垃圾池,還設立警示牌,每個村都還配了河道保潔員,桐溪一天天在變化”。站在幾乎稱得上翻天覆地變化的桐溪岸邊,婺城河道管理所工作人員也是百感交集,“我們相信桐溪總有一天會徹底變干凈”。
記者手記:
一天下來,記者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些河道清理者與監管者身上的壓力,也感受到沿岸老百姓對治水的期盼。應該說,與自己的昨天相比,桐溪有了改善,但“最差河流”并非一日形成,整治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五水共治,治污先行”的目標需要時間,需要一步步腳踏實地的完成,更需要河流沿岸百姓共同努力。讓我們行動起來,從現在開始,從不亂扔垃圾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