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得法需要口耳相授
眼下有一個現狀,雖說是時代的問題,但我們終要認識。從西周到當代,書法史上有過高峰,若說魏晉是最高峰,那么唐宋元明一路下來,書法的走勢,大抵是起起伏伏,如同心電圖,惟獨到了上世紀六十年代,這根如同心電圖的線條,不僅是拉平,而且還跑到了水平線以下,二十年以后,反彈回到水平線上,可見這就是學習書法的困境所在。若是找書法老師,我以為還是應當去找專業美院的老師,中青年一代美院出身的老師,或者國展高手,堪稱中國書法界的中堅力量。
就我個人而言,學習書法,要遠離以下三類:自由體,江湖體,館閣體。只要見過一幅把龍尾巴弄成幾個零的書法,就知道那是江湖體了。自由體比江湖體好一點,書法上沒有取法,找不到祖宗是誰,當下寫“大江東去”、“北國風光”的書法多半都是自由體。館閣體,一般都是明清時候官場考試用的,作用相當于現在的打印,沒有任何藝術筆法,沒有任何藝術處理,這些字甚至拿剪紙都能剪出來,試問古人字帖中的哪個筆畫又是能夠用手剪出來的呢?再比如,我們到茶樓里,經常看到“禪茶一味”,或是掛在茶樓最醒目的位置,對比,夸張,輕重全都有,但沒有一筆是上承古人法帖而來的,我們說不能從理論欣賞書法,大致上就是這個意思,沒有傳承,不成書法。只有建立在筆法基礎上的虛實對比才是有效的,所以學習書法,多看古帖一定對,下筆能古才算好的。都說國展把書法敗壞了,這種人有兩類,一類上不了國展;另一類書法水平高,鄙薄國展上的書法作品都是玩技法的,但當下這樣的人并不多見。玩技法或是小乘,但連技法都沒有,又何能說是上乘呢,有技才能入道,技近乎道在乎此也,只要我們一看到江湖體、自由體、館閣體,然后能夠排斥它,慢慢上來,才能談書法欣賞。
前段時間,我的一個書法界朋友在微博上發文,文中大概的意思是,書法自學等于自殺,學書法找老師學等同他殺,當然他所指的書法老師,定然是書法路子不對的那些。什么叫臨摹得法,給個字帖自己去寫,沒有用。不得法,不明白。臨摹得法,最原始的方法就是口耳相授,只有看到過才明白。在臨摹得法的基礎上,才能講究理解字帖,繼而才能在書法創作上運用大膽。有人從十幾歲寫到五六十歲,三四十年寫掉了,一到中國書法院,老師看了,就說這個字是誰的?寫成這樣,也許當地追隨者很多,但老師一句將過去,我寧愿你從來沒寫過。不得法的寫,就會這樣,越認真,掉到溝里越深。譬如《石門頌》,可謂隸書中的神品,臨摹《石門頌》,不是臨摹字型到惟妙惟肖,而是練線條,對線條的感覺有了,才能說臨摹得法這回事情。得法有時也就是下筆能古,最后能跟古人接得上氣。
有人問我初學楷書,學柳體好,還是學顏體好?我想說的是,其實你目前階段所認為的好,很有可能就是不好。因為你的眼光局限在那個地方,如果按正確的路子學習兩年以后,你上了一個臺階,也就覺得原來柳體不好。我有個同學,之前沒有虔誠到專業的書法路子上去走,寫柳體寫了二三十年,一到中國書法院,再也不寫柳體了,盡管隨便挑一首唐人古詩,他寫起來,每個字都跟從柳公權的字里挑出來一樣。話說回來,我接觸到的第一本字帖也是柳體,但我后來覺得柳體是極不適合初學者去寫的,問題在于它很容易把人的筆性寫沒掉。相比,顏體就比柳體要活絡很多,顏體的氣息更高古。我們說一個人書法好不好,要看他下筆能古,一筆寫去很現代的,在書法界是站不住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