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四類典型 開展“五送”服務
4月30日,嶺上鄉蘇村最后一批村民和工作組成員的撤離,這標志著蘇村全面完成了91戶村民的拆遷任務。至此,婺城區10個移民村中已有6個村完成整村拆遷。截至4月底,移民協議簽訂率和屋基落實率都達到了97%,房屋騰空率、房屋拆遷率也接近80%。
九峰水庫移民工作是全區工作的重中之重,也是學習實踐活動要解決的突出問題之一。區里結合九峰移民工作特點,精心設計了“凝心聚力抓攻堅、科學發展創新業”的實踐載體,通過學習四類典型,開展“五送”服務,力爭6月底前基本完成九峰水庫移民工作。
通過深入挖掘、廣泛宣傳一批實干為民的村干部典型、宣傳大局為先的好移民典型、宣傳自主創業的新移民典型、宣傳作風過硬的好干部典型,并用先進典型事跡影響感動沒有外遷的移民戶,轉變觀念,開闊視野,引導移民興家置業走上致富道路。邵家源村村支書在龍游辦了一個養豬場,村主任是一名出租車司機,為了做好村里的拆遷工作,他們一個賣了養豬場,一個將車轉包給別人,一心“沉”在村里組織村民拆遷,并帶頭拆除自己的房子。在他們的帶動下,邵家源村很多村民也積極支持拆遷工作。該村有一戶村民,全家已搬到市區安居,但是一接到村里的拆遷通知,該農戶二話沒說便趕回村里拆掉了自家的房子。在全體村民的支持下,邵家源村于今年4月初就完成了整村拆遷任務。
移民遷出后,婺城區以幫助移民發展,確保移民安居樂業作為檢驗學習實踐活動成效的重要舉措,開展了送文化、送政策、送項目、送技術、送崗位“五送”服務活動,問移民事,知移民心,排移民憂,解移民難,確保移民群眾“遷得出、安得下、富得起”。通過深化“一戶一策一干部”創業幫扶等制度,組織一批來料加工、農業發展項目到農村,樹立一批“來料加工、農業基地”等創新創業典型。在湯溪東會移民村口一幢新建的房子里,豐雙球忙著把一捆捆的鉛筆放到包裝機里。豐雙球是去年下半年搬進移民新村的,今年2月,他在區婦聯的幫助下,辦起了鉛筆包裝廠,忙時招收的工人有40多個,一天可以加工20多萬支鉛筆。豐雙球說:“別人都怕移民出來后沒有活干,我要告訴大家,早移民早致富!
據介紹,目前全區已安排送文化到移民村文化演出一場,為嶺上鄉移民湯溪安置點村民舉辦了為期一個月的縫紉技術培訓班,送出各類幫扶項目127個。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