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在婺城區白龍橋鎮新昌橋村的一座老宅里,村黨支部書記柯建康忙得不亦樂乎。原來,該村引進的高級攝影師卓德強不日將正式入駐村莊,在老宅改造的工作室內,一幅幅展示白沙溪流域之美的照片正有序地陳列著,成為一道流動的風景。
一年四季
以鏡頭捕捉三十六堰的獨特魅力
作為婺城的母親河,一泓白沙溪澄凈如練,蜿蜒綿長,哺育著世世代代的婺城人。早在1900多年前,東漢大將軍盧文臺躬身治水,成就兩岸萬頃良田,亦成就了白沙古堰的千年文明。
“2019年,婺城要為白沙溪三十六堰申報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區文聯主席沈根新找到我,希望我拍一些照片。我也覺得這是一件十分有意義的事,就欣然答應下來。”卓德強說。
卓德強是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金華攝影家協會顧問。多年來,他不斷創作、投稿,其作品獲得全國諸多攝影榮譽。此外,他先后培養了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6人,浙江省攝影家協會10余人。當聽到“申遺”需要更多照片支持的時候,他隨即組建了7人攝影小隊,一起前往白沙溪一帶開展工作。
展廳內,跟隨著卓德強的熱情介紹,精美的照片一一呈現在眼前。從南山的云雨,到潺潺不絕的溪流,在卓德強敏銳的觀察力和獨特的藝術視角下,一張張照片仿佛變成了可感可及的現實——飄蕩著冰涼的煙雨,聽得見簌簌流水聲,流動著婺鄉的山水人情。
“這里是沙畈鄉芝肚坑村,十多年前當地在挖溪的時候偶然發現了篾籠,便立即電話聯系我趕過去拍攝這珍貴的一幕。”卓德強介紹,篾籠是古人以竹篾編織成長籠,內裝卵石,投入河道中,用以護堰、作堰。作為一名攝影創作者,他與三十六堰的緣分已久。從古老的手法圍堰,到水泥成堰,當年拍下的這些照片不僅濃縮著白沙溪三十六堰的“前世今生”,也成為對外展示這一灌溉工程歷史變遷的珍貴影像資料。
在卓德強眼里,展廳的一組組照片是沒有任何修辭的真實記錄,也是攝影小隊用腳步丈量白沙文明的深刻足跡。
“白沙溪三十六堰有著燦爛的歷史文化,但當時許多堰壩都很難找到,每當我們尋跡無果,就聯系水利局一起再去。”談起拍攝的不易之處,卓德強笑道,時間緊任務重,為了順利完成工作,他們跟著申遺進度一路推進一路拍。從朝夕晨露到夕陽西下,從春花爛漫到白雪皚皚,攝影小組的成員們始終堅守在白沙溪畔,用鏡頭捕捉著三十六堰的四季變換,記錄著水利工程的雄偉壯觀。
經過整整一年的時間,一本專屬于白沙溪的攝影畫冊終于問世了。這些照片猶如揭下了千年白沙文明的神秘面紗,不僅展現了白沙溪三十六堰的獨特魅力,更為申遺工作提供了有力的視覺支持。
年深歲久
將熱愛涌入溪流助力鄉村振興
2020年12月,白沙溪三十六堰以其獨特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生態價值,成功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成為金華市首個也是浙江省一張閃亮的世界級“金名片”。次年6月,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白沙溪三十六堰授牌儀式在白沙溪畔舉行,13位在申遺過程中作出特殊貢獻的人士獲得表彰,卓德強就是世界灌溉工程遺產白沙溪三十六堰申遺特殊貢獻獎的得主之一。
“你看啊,這是沙畈鄉停久村的堰壩,像很多堰壩一樣,以前一干旱就沒有水,但現在它的功能不僅十分完善,周邊還修建了小亭子,做好了亮化工程,成了鄉村里別樣一個風景點。”望著照片中的一景一物,卓德強笑容洋溢。在申遺以后,他仍有每周進南山拍攝的習慣,而自己鏡頭下的白沙溪也隨著時光荏苒,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成功申遺,不僅是國際灌排委對其在推動世界文明進程中重要作用的高度認可,也是婺城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近年來,婺城區全面推進治水工作,從“治水”“護水”“興水”,成效明顯,碩果滿滿。白沙古韻、鐵店遺韻、文臺生輝……沿著婺城“水之旅”省級精品路線前行,所見一路溫山軟水,靈秀幽靜。山川翠色之間來往車輛絡繹不絕,山清水秀生態美的“金字招牌”愈發閃亮,越來越多的市民游客沿著水路解鎖婺城山水秘境,感受治水傳承的人文風情。
“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站在新昌橋橋頭上,望著水清岸綠、青山隱隱的大美風光,婺城持續向好的水環境也讓卓德強涌現出更多的創作靈感。前不久,他與申遺特殊貢獻獎的另一位得主——新昌橋黨支部書記柯建康交流后一拍即合,成為了該村引進的又一名文藝創客。
“新昌橋村因水而生,因水而興,‘三十六堰’中的‘洞山堰’‘旱龍堰’‘馬潭堰’三座古堰都位于此地,在美麗的白沙溪畔‘安家’也是我的心愿。”卓德強說,在區文聯以及市、區攝影家協會的指導下,他的攝影藝術工作室將在11月28日正式揭牌,當天這里還將開展白沙溪專題講座,歡迎攝影愛好者們一起參加。
立足新起點,卓德強表示,將用鏡頭繼續捕捉白沙溪四季更迭中的無盡魅力,展現光影里生動鮮活的自然之美,在傳承發揚白沙溪三十六堰的悠久歷史與燦爛文化的同時,為加快文旅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注入源源不斷的動能與熱情活力。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