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7人種植管理4500多畝土地,土地全年利用,每年糧食畝均產量超過1000公斤……這些現代化和集約化的生產方式改變了傳統農業生產低、小、散局面,極大地推動了婺城現代農業的發展,是創新,是發展,更是突破。在豐群飛的帶動下,合作社成員采用現代化和集約化的生產方式,改變了婺城傳統農業,探求出一條“規模+服務+加工”于一體的糧食生產現代化發展之路。
2008年11月18日,該模式入選浙江省改革開放30年農業創業創新典范。
創業,敢為人先
豐群飛皮膚黝黑、身體壯實,雖然才三十出頭,和農田卻打了10多年交道。由于從小務農,豐群飛深切體會到人力勞作的低效率和低收入,他說,當時買臺拖拉機要花費好幾千塊錢,村里沒有人敢嘗試,自己家里四個人干活還養不活一個家。
憑借年輕人的闖勁,21歲的豐群飛說服家里人,東拼西湊了2000多元購買了村里第一臺舊手扶拖拉機。“點燈不用油,耕地不用牛”,用上拖拉機后,一天可以耕作12畝。憑借良好的駕駛技術,豐群飛自己家里耕完后,還幫其他人耕地,給家里帶來了額外的收入。
機械化帶來的高效率讓豐群飛嘗到了甜頭。經過幾年積累,他又添置了兩臺手扶拖拉機和一臺收割機,還聘用了幾個農機手。然而,由于土地分散,稻谷成熟時間不一樣,上門為一家一戶服務耽誤時間,油費成本也提高了,于是,豐群飛試著包地種糧,到2003年已承包300多畝。“那幾年,我既當農機服務員,又直接承包耕地種糧食,閑的時候還跑跑運輸,收入還算穩定。但要想把規模做大,一個人的力量太小。”豐群飛回憶說。
2004年,國家、省、市出臺了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扶持政策,這成為豐群飛改變生產現狀的一個轉機。他積極聯合其他農機手、糧食生產大戶,組織成立了群飛農機專業合作社。社員通過資金入股、機械入股的方式,初步解決了做大的發展實力問題。合作社成立之初,只有社員7人,收割機、拖拉機等各類農用機械7臺,但是,農田連片承包面積擴大到了425畝,農田連片服務面積達到了1800畝。連片種植和服務讓機械化威力一下子發揮出來,當年合作社年產值共計29.3萬元,比先前增長了三成以上。
發展,規模擴張
力量的壯大,讓合作社“迸發”出了驚人的發展勢頭。
近年來,政府部門對糧食種植出臺了一系列補助政策:從購買農機具,到測土配方施肥,從種子種苗,到種糧直補……群飛合作社借機建起了工廠化育苗設施、購置了機械化植保設備和高速插秧機,使耕作、播種、育秧、插秧、植保、收割等糧食生產各環節實現全程機械化。
現在,合作社擁有大中型拖拉機、聯合收割機、植保機械、高速插秧機、育秧流水線等農用機械共35臺,價值350萬元。同時,合作社還創新土地流轉方式,建立了一支專門從事采購(租賃)土地的隊伍,及時了解土地資源情況,不斷擴大租賃范圍。
這兩種靈活的土地規模化經營形式收效明顯。要求加入合作社的農民越來越多,目前“群飛合作社”有社員107人,今年通過土地流轉落實糧食生產面積2100畝,十年時間承包耕地面積擴大了19.4倍。
群飛合作社廣泛應用農技、農機部門推廣的良種、良法、良機。農技員出身的社員戴天德說,合作社勇于第一個“吃螃蟹”,積極配合農技、農機部門在承包田搞新品種、新農藥等科技應用試驗,并實施科學的輪作、套種等種植方式,使土地利用率和產出率成倍提高,實現全年利用。2007年,其合作社黃堂畈早稻豐產方平均畝產達到468.7公斤,攻關田畝產達到520公斤,大大提高了種糧產量。
創新,永不停步
菜單式種糧服務,是合作社的又一創新之舉。
豐群飛介紹,該服務是專門針對不想轉讓土地經營權的農戶推出的,包括育苗、機耕、機插、植保、收割等服務內容。農戶可以向合作社購買任何一項服務或者“全程服務”。為保證服務質量,“群飛合作社”專門聘請了植保農技人員、育種育苗負責人、專業農機手等專業人才,設定了項目責任技術員,負責各項服務質量監管工作,使每一項服務內容都有作業標準。
去年初,湯溪鎮前宅村村民豐敬南,就向合作社預定了“全程服務”,等到豐收時節,他基本不用動手,就能等著合作社將收割好的5畝晚稻送到家里。每年只需付給合作社400元服務費。2008年,群飛合作社就有兩萬多畝次的服務項目被“預訂”,帶動糧食生產3800多畝。
當前的成就,并沒讓群飛合作社所有成員停下創新謀發展的腳步。2008年初,合作社建成了占地4700平方米的糧食加工基地,投資180萬元建成了兩條大米加工流水線,對自產精選大米進行加工。據初步估算,這兩條生產線投產后,不僅能有效延長糧食產業鏈,還能提高合作社生存能力,使合作社每畝耕地的收益從300元增加到4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