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炎平今年29歲,婺城區湯溪鎮人,畢業于九峰職業技術學校。盡管學的是計算機專業,他在上海做的工作卻與市政設施有關。在上海工作期間,周邊朋友、客戶一有機會就會到農村一些農家樂休閑度假,而且把品嘗野味、土菜作為一個必不可少的活動項目。細心的他發現“土”菜廣受大家青睞,便萌發了創業的念頭。
2008年,豐炎平發現野豬養殖在金華還是新興產業,于是在家人的支持下改行,回到家鄉進行野豬馴養繁殖。2008年5月,豐炎平在羅埠鎮邵家村承包了幾十畝山地,開始建野豬場,并先后到東北地區一些養殖場學習野豬養殖的經驗。自己的金西野豬馴養繁殖場建好后,豐炎平從外省引進了20頭野豬,邁出了創業的第一步。
艱辛只有體驗過才知道
在大城市生活慣了的豐炎平,起初對養豬一竅不通。母豬產崽了,飼料不適合,怎么辦?一系列問題困擾著這個年輕的豬倌。
剛開始,豐炎平用養家豬的方法養野豬,可是不久便發現并不適合。后來通過咨詢和上網查詢,他更改了飼料配方,減少了飼料中的精料含量,增加了粗飼料和青飼料的比例,并從外省引進了優質牧草自行種植,不僅提高了野豬的生長質量,也節約了飼料成本。
養殖過程中,最重要的就是給豬打疫苗。豐炎平說,一開始心里還是有些害怕,那么大一頭野豬,一不小心被咬一口咋辦?他向專業人員學習相關技術,而且跟野豬接觸得多了,了解了每頭豬的習性,打疫苗的技巧也就熟練了。
談及在養殖過程中印象最深的事,豐炎平笑著說,母豬產崽和給小豬剪獠牙的場景終身難忘。他介紹,一頭母野豬一次能產8到14頭小豬崽,生產時不怎么需要人照顧。豐炎平說,但是為了防止小豬打架和有過強的攻擊性,小豬在出生后就得剪掉獠牙。“這時候的母豬較為兇悍、護崽意識強,我們必須很小心地將母豬與小豬隔離,盡快完成剪獠牙工作。”他說,“有時候也還會被野豬弄傷。”說完,他伸出左臂,我們看到了一塊還在愈合中的傷口。
觀念指路,科技助力
興辦養殖場后,每天早上6點起床,掃圈、消毒、扯青草、喂食,下午還要抽空學習、給豬喂食,一直要忙到晚上6點多鐘。這就是豐炎平每天的生活。經過幾個月的起早貪黑,摸爬滾打,養殖場慢慢步入正軌。豐炎平說,這得益于科學的創業理念和先進的科技。
如今,豐炎平的養殖場已漸成規模,現有能繁母野豬30頭,存欄量達300多頭,一幢新豬舍正在修建。為了實現生態循環養殖,在上級政府的支持下,他建起了沼氣池,并在豬舍附近種植了各類水果、蔬菜,還開辟了池塘。“現在豬舍排出的豬糞和污水直接流入沼氣池,產生的沼氣可用來做飯、燒水,沼液和沼渣可用作肥料培育果蔬,省了一大筆費用,非常劃算。”豐炎平說。下一步,他將劃分區域,專門用于野豬的放養與保育,提高肉質。
據介紹,馴化后的野豬保持了原有的外觀體型和具有野味、抗病力強、耐粗飼、合群性的特性,又保持了肉質鮮嫩,口感好,營養價值高的特點,深受消費者青睞。談到銷售情況,豐炎平表示,自己利用計算機專業的“老本行”,通過建立網站發布買賣信息,做大網上銷售渠道。除此之外,他還多方聯系,將野豬肉直供市區一些酒店、餐館,并計劃在市區開設銷售窗口,將野豬肉推向更大的市場。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