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晨7點多,婺城區第二人民醫院中醫內科醫生張森泉的門診室內就擠滿了患者,他們有的從外地趕來,有的寧愿排隊也要等張醫生看病,他們說:“張醫生對待病人始終像對待親人一樣,而且醫術又高,我們就相信他。”
婺城區第二醫院院長林益龍說:“得到大家肯定的,除了他他高超的醫術、細致的工作外,還有他連續多年免費到農村出診、關愛貧困百姓的心懷。”從1990年到現在,張森泉已免費出診數千次,還常常貼錢為病人配藥。
問起是什么促使他如此不計成本地為病人服務,張森泉表示是出自對生命的尊重。張森泉出生在一個貧窮的家庭,母親一直臥病在床,父親收入低,家里沒錢給母親看病。幼小的張森泉暗下決心,以后一定要做一名醫生,為民治病。而1990年發生的一件事使張森泉更加堅定了為民行醫的做法。當年,一位小男孩找到張森泉,說自己的父親生病了,張森泉趕到孩子家中,發現孩子的父親四十歲不到,卻因為沒錢治病而對生活失去信心。“這使我更加深刻地認識到農村是如此缺乏醫療救助。”張森泉說,此后,只要有時間,他就免費上門為那些貧困的百姓看病,直到現在。
僅有一腔為民服務的熱情是不夠的,擁有一手精湛的醫療技術才是救死扶傷的前提。為提高醫術,張森泉不斷鉆研醫學類的書籍,如今,他掌握了獨特的療法治療急慢性肝炎、肝硬化、中風、糖尿病等一系列疑難雜癥,療效顯著,受到群眾好評。作為一位政協委員,張森泉也時刻關注著農村的醫療情況,多次提出健全農村醫療制度的建議,其中“健全合作醫療,建立外來務工人員醫療報銷制度”的提案被區衛生局采納。
如今,張森泉已到退休的年齡,但是他對醫療工作的研究并沒有停止,他說:“我是一名醫者,我愿將我平凡的一生獻給患者,為一方百姓的健康奉獻我畢生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