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是指人類合成的能持久存在于環境中、通過生物食物鏈(網)累積、并對人類健康造成有害影響的化學物質。
與常規污染物不同,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人類健康和自然環境危害更大:在自然環境中滯留時間長,極難降解,毒性極強,能導致全球性的傳播。被生物體攝入后不易分解,并沿著食物鏈濃縮放大,對人類和動物危害巨大。很多持久性有機污染物不僅具有致癌、致畸、致突變性,而且還具有內分泌干擾作用。
研究表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對人類的影響會持續幾代,對人類生存繁衍和可持續發展構成重大威脅。
首批列入《關于持久性有機污染物的斯德哥爾摩公約》受控名單的12種POPs如下:
有意生產——有機氯殺蟲劑:滴滴涕、氯丹、滅蟻靈、艾氏劑、狄氏劑、異狄氏劑、七氯、毒殺酚;
有意生產——工業化學品:六氯苯和多氯聯苯;
無意排放——工業生產過程或燃燒生產的副產品:二惡英(多氯二笨并-p-二惡英)、呋喃(多氯二笨并呋喃)。
持久性有機污染物(POPs)之所以成為當前全球環境保護的熱點,正是由于其能夠對野生動物和人體健康造成不可逆轉的嚴重危害,其中包括:
對免疫系統的危害:POPs會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反應、影響巨噬細胞的活性、降低生物體的病毒抵抗能力。研究表明,海豚的T細胞淋巴球增殖能力的降低和體內富集的滴滴涕等殺蟲劑類POPs顯著相關;海豹食用了被PCBs污染的魚會導致維生素A和甲狀腺激素的缺乏而易感染細菌。一項對因紐特人的研究發現,母乳喂養和奶粉喂養嬰兒的健康T細胞和受感染T細胞的比率與母乳的喂養時間及母乳中殺蟲劑類POPs的含量相關。
對內分泌系統的危害:多種POPs被證實為潛在的內分泌干擾物質。它們與雌激素受體有較強的結合能力,會影響受體的活動進而改變基因組成。例如,亞老哥爾(多氯聯苯商品名)在體內試驗中表現出一定的雌激素活性。另有研究發現,患惡性乳腺癌的女性與患良性乳腺腫瘤的女性相比,其乳腺組織中PCBs和滴滴伊(滴滴涕的代謝產物)水平較高。
對生殖和發育的危害:生物體暴露于POPs會出現生殖障礙、先天畸形、機體死亡等現象。受POPs暴露的鳥類產卵率降低、種群數目減少;捕食了含PCBs魚類的海豹生殖能力下降。一項對200名孩子的研究(其中3/4孩子的母親在孕期食用了受POPs污染的魚)發現,這些孩子出生時體重輕、腦袋小,7個月時認知能力較一般孩子差,4歲時讀寫和記憶能力較差,11歲時的智商值較低,讀、寫、算和理解能力都較差。
致癌作用: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在大量的動物實驗及調查基礎上,對POPs的致癌性進行了分類,其中2,3,7,8-四氯代二苯并-對-二惡英(TCDD)被列為Ⅰ類(人體致癌物),PCBs混合物被列為ⅡA類(較大可能的人體致癌物),氯丹、滴滴涕、七氯、六氯苯、滅蟻靈、毒殺芬被列為ⅡB類(可能的人體致癌物)。
其他毒性:POPs還會引起一些其他器官組織的病變,導致皮膚表現出表皮角化、色素沉著、多汗癥和彈性組織病變癥狀。一些POPs還可能引起精神心理疾患癥狀,如焦慮、疲勞、易怒、憂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