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點清單,體會無處不在的碳排放
家用能源0.81噸,地面交通0噸,空中交通0.30噸,資源消耗0.28噸,總量為1.39噸。這便是王益,一個普通的城市女孩平均每年的二氧化碳排放清單。而據統計,我國人均每年二氧化碳排放量為2.7噸。這些數據又是如何計算出來的呢?
王益,23歲,上海一家外貿公司的普通職員,目前和兩位同齡女孩同租一套面積為50多平方米的房子。她說,最近在熱愛環保的城市青年中興起了一種新的時尚:計算個人日常生活中的碳排放。而計算的工具五花八門,最常用的是一家著名外企在網絡上推出的免費軟件“碳排放計算器”。它可以把人們生活中方方面面的能源、資源消耗所涉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大致折算出來,給出一個直觀的結果,以警示人們對遏制全球變暖負起責任。
一年1.39噸,王益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在同事當中算是低的。原因何在?她說,碳排放計算器所關注的生活內容非常全面,僅住房一項就涵蓋了住房類型、供暖系統類型、是否有空心墻和屋頂保溫層、是否有防風裝置、空調裝置、節能燈、雙層玻璃窗等。在這些設備中,王益和她的兩名室友僅有空調、供暖、節能燈,住房類型屬于小房型公寓。這為降低她們的二氧化碳排放水平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同時,碳排放量的高低還與人們的生活習慣息息相關。因此,要求人們對個人能源使用狀況作出回答。而王益在生活中是一個積極的環保主義者。“我習慣隨手關燈”,“我不使電器處于待機狀態”,“我習慣淋浴而非盆浴”,“我調整居室溫度以避免過熱或過冷現象”,“我循環使用至少30%的家庭廢舊物品”,這些選項在王益的計算器里,都被打上了鉤。“每天半小時的淋浴,一年到頭大約比盆浴少排放0.1噸二氧化碳。”王益解釋說。
在個人交通一項,計算器要求計算者根據個人道路及航空交通情況如實填寫,以便察看不同交通方式下的二氧化碳排放情況。顯然,飛機、汽車的碳排放量非常巨大,而自行車、徒步等方式就相當環保。王益對此感觸很深。
參加工作之前,王益曾經在大學期間主要靠公交車、地鐵、出租車等解決出行問題,步行、騎車等只作為補充。在上班之后,她改變了。“從住處到辦公樓,騎車需要15分鐘,并不費事費時,如果坐公共汽車反倒還需要30分鐘。而且,這對于減少碳排放量非常有效。以目前的情況測算,在清單上我的交通一項能耗為0噸。”王益開心地說。
不必刻意謀劃,注意細節足夠了
在王益看來,生活中每個人的碳排放量一定程度上是跟個人的收入成正比的,高收入階層應該做出更多努力。“收入低的人自然傾向于走路、騎車上班,最多騎電動自行車上班。而收入較高的階層則傾向于開汽車。一個‘有車族’的碳排放量遠遠超過了一個‘無車族’一家所有成員的碳排放量。所以,控制碳排放的主力或許并不是像我這樣的普通百姓。”王益說,“但是,一個良好的生活環境是人類生存的基礎,每一個人都生活在其中,節能減排自然關系到每一個人,需要大家的努力。”
在她看來,其實不用刻意謀劃減少碳排放,在生活細節上多加注意就足夠了。“相比那些天天開車或是打的來上班的同事、從2樓到4樓開會都要坐電梯的同事、每天下班后不關電腦的同事、一洗澡就得1小時以上的室友,我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少是很自然的事情。”王益說。更不用說她還留著洗臉的水沖拖把,洗衣服的水沖廁所;向來隨手關燈,從來不讓家電處于待機狀態;從不將禮品等過度包裝,盡可能重復利用塑料袋等等。她說:“節能減排主要是一個愿不愿意、習不習慣的問題,而不是一個能不能做到的問題。”
王益認為,目前流行的碳排放計算器應該再簡單、實用一些,還應該針對用戶的計算結果提出分析和相應改進建議。此外,供電、供水、供氣企業在給用戶出具使用量和收費清單時,最好能把二氧化碳排放量直接告訴用戶,時刻提醒大家“減排”。這樣一來,更多的普通百姓才會意識到主動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的重要性。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