搬遷下山觀念變 勤勞致富天地寬
———瑯琊鎮瑯新村村兩委帶領村民致富小記
“現在的瑯新村由原東坑、西坑、嶺后3個移民行政村于去年10月組建,目前全村有730人。”瑯新村黨支部書記黃寶順說,“瑯琊鎮移民村是婺城區2001年實施下山脫貧工程所建設的4個移民村之一。其中位于金蘭水庫以西的東坑、西坑兩村,移民前200多戶村民散居在綿延3公里的山坳里。”
據了解,當時村民出門都必須先乘船穿越金蘭水庫。交通不便不僅造成兩個村的村民就醫難、就學難和娶親難,更制約了經濟的發展,兩村村民收入基本靠務農所得,年人均收入不足700元。
“村民下山后,環境變了、觀念也變了,打工、開店、經商、辦廠……,村民致富的路子多了,生活當然好起來了。”瑯新村村主任林根生高興地說。“剛剛下山的時候,我們有些當心村民是否造得起房子。如今,在瑯新村里,隨處可見一排排統一規劃建造的小洋房。”
如何有效引導村民創業致富?鎮、村領導統一思想,動起了腦筋,最后決定造廠房出租,筑巢引鳳。2006年9月,一幢占地180多平方米,集廠房、村辦公為一體的四層樓竣工了。“當時村里集體經濟非常薄弱,為了解決40多萬元的造樓資金,我們是想破了腦子。”黃寶順說,“我們召開了黨員動員會議,很多黨員都主動借錢給村里造樓。林根生也墊付了1.5萬元。廠房一竣工,就有兩家服裝廠來求租,解決了60多名移民的就業問題。”其中一家華達服裝加工廠的女老板華志英告訴記者,現在工人們最高的每月可以拿到1600多元。除此之外,村兩委還積極引導村民辦來料加工點,目前村里有5、6家來料加工點,有的也發展成了服裝廠。
如何改善村民生活條件也是村兩委要考慮的事情。“我們是瑯琊鎮第二個改造飲用水的村。當時資金缺乏,我們三天兩頭跑水廠、跑改水辦。一分錢一分錢地省著用,當時每戶人家集資了800元,改水完工后,錢有結余,我們又每戶人家退還了400元。一筆筆賬都記得清清楚楚。”黃寶順感慨地說。
與此同時,下山脫貧工作也一直是瑯琊鎮的工作重點。“東坑、西坑、嶺后村下山脫貧后,新居遷至移民新區,這既解決了村民就讀、就醫難問題,也解決了交通難問題。而且,工業小區就位于移民新區邊,為下山村民的勞動就業安置提供了便利。村民整體搬遷下山后,我們實行封山育林,保護金蘭庫區周邊的水土資源,也優化了金蘭庫區的整體生態環境。”瑯琊鎮黨委書記吳志軍說。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