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施光南
施光南,1940年8月出生,父施復亮,中國早期革命家,金華源東鄉葉村人。施光南從小酷愛音樂,孩提時就表現出音樂天賦,他4歲上學,5歲就學寫和編演兒歌。少年施光南就才氣顯露,他15歲就讀于北京101中學,負責編輯《圓明園歌聲》的油印歌刊,該刊中的許多歌曲為當時公開歌集上找不到的“中外歌曲新作品”,卻深受同學們的喜愛,其實這些歌曲均為施光南作曲,作曲者姓名是他虛擬的。其中一首《懶惰的冬尼亞》還在北京市少年歌詠比賽中獲獎,這也可稱得上是施光南公開發表的第一個作品,在中學階段,施光南共譜寫了300多首歌曲。施光南曾對同學說:“有的人用體力勞動為祖國服務,有的人用知識為祖國服務,我的志向是用音樂歌曲為祖國服務。”時為同班同學的伍紹祖對他十分理解與支持,為施光南舉辦了一次個人音樂會,這是施光南一生中第一次個人音樂會,令他終生難忘。
施光南立志將來搞音樂,1957年高中畢業,他邁出了人生道路上決定性的一步—報考音樂學院。音樂學院要考彈鋼琴,可施光南連鋼琴都未觸摸過,自學自練,經過半年的“臨陣磨槍”,他器樂參加了音術學院的專業考試。未被錄取。施光南來到地處天津的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學習。
1959年,施光南以優異的成績轉入天津音樂學院深造,他積極收集戲曲音樂和民間音樂,深入廠礦、碼頭、農村,積累了大量音樂素材,歌曲《五好紅花寄回家》和小提琴曲《瑞麗江邊》就是他大學時代的名作品。 1964年施光南大學畢業后分配到天津歌舞劇院工作。于1972年創作了具有理想主義色彩、歡快上口的《打起手鼓唱起歌》。粉碎“四人幫”第二年,施光南調入中央樂團工作。此后十幾年,施光南音樂創作如泉噴,《祝酒歌》抒發了中華兒女跨入新時代的喜慶之情,《吐魯番的葡萄熟了》的動人旋律傳遍祖國大地,《在希望的田野上》引起億萬群眾的強烈共鳴,施光南其他主要作品還有:歌劇《傷逝》、《屈原》、芭蕾舞劇《白蛇傳》,京劇《紅云崗》和河北梆子《紅燈記》的唱腔及音樂,大合唱《神州吟》,鋼琴協奏曲《阿里山之鼓》,弦樂四重奏《青春》,聲樂套曲《革命烈士詩抄》,電影音樂《海上升明月》。特別是他的大量的抒情歌曲,深受廣大群眾喜愛,如《周總理,你在哪里》、《月光下的鳳尾竹》、《多情的土地》、《年輕的心》、《小貝殼》等,他作的歌曲《高舉亞運會火炬》被定為1990年北京亞運會會歌。他以畢生的精力心血,為人民留下數以千計的音樂作品。
施光南創作態度嚴肅認真,藝德高尚,他敢于直面“拜金主義”,忘我地進行音樂創作,滿腔熱情地謳歌我們偉大的新時代,被譽為“時代歌手”,他相繼當選為中國音樂家協會副主席和中華全國青年聯合會副主席,并光榮出席黨的“十三大”。
1990年5月2日,施光南因腦溢血醫治無效在北京逝世。
為了紀念這位人民音樂家,故鄉金華建造了國內首家以音樂家姓名命名的音樂廣場——施光南音樂廣場。2003年10月18日在這里舉辦了《在希望的田野上》萬人音樂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