瘟疫是中國古代傳說中由瘟神散播的疫病。瘟疫是可怕的,一般人都避之惟恐不及,可是婺城疾控中心的工作人員卻專門在跟瘟神打交道,哪里有疫情,他們就會出現在哪里。
婺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的前身是金華縣衛生防疫站。建國初,黨和政府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十分重視,在縣人民政府衛生院設立衛生防疫保健股,1956年,成立了縣衛生防疫站。2001年縣衛生防疫站一分為二成立婺城區和金東區防疫站,隨即衛生監督職能剝離,婺城區疾控中心承擔了原衛生防疫站的基本職能。
婺城區疾控中心設立不久就迎來了一場大戰役———抗擊非典。這場戰役,婺城疾控中心打得非常漂亮,在他們嚴防死守下,未發生輸入性非典病例和第二代病人,被評為金華市抗擊非典先進集體。此后,幾乎每年都有疫情發生:人禽流感,麻癥,水痘,手足口病等。由于疾控中心能及時采取控制措施,有效地防止了疫情的擴散與蔓延,從而未發生范圍傳染病流行,未危及群眾的身體健康。如2006年婺城某鎮一所學校發生水痘流行,有50多名學生發病。接到報告后,疾控中心人員40分鐘內趕到學校,采取了病人隔離,空氣消毒,清理內外環境,衛生知識教育,癥狀監測等一系列措施,疫情很快得到控制,阻止了疫情向四周居民區擴散。
最近,婺城區疾控中心又處于一片忙碌之中———“洋瘟疫”甲型H1N1流感神不知鬼不覺地進入了婺城。疫情就是命令,緊急控制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防止疫病擴散,開展了一場沒有硝煙的戰斗。在此前,為了防止H1N1進入本地區,已經緊張地打了四個月的阻擊戰。
疾控中心首要工作任務是預防和控制傳染病的發生和流行,特別是結核病、艾滋病、血吸蟲病的防治。近些年來,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慢性非傳染性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腦卒中、惡性腫瘤,已成為越來越嚴重地危害公共健康的問題,其死亡率已占居民總死亡率的79%以上。因此,從2008年開始,疾控中心增加了一項重要工作職責:慢性非傳染性疾病的流行病學調查、監測和預防控制。通過調查監測,分析城鄉居民疾病的結構構成,為政府制定疾病防控策略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婺城疾控中心雖然人手少,任務重,但他們在很好地完成工作職責的同時,還積極開展科研工作,承擔了布魯氏菌病防治監測、地方性氟中毒監測、肺結核病控制項目、惡性腫瘤危險因素調查、農村慢性病前瞻性調查研究、公共衛生監測、死因回顧性調查、病毒性肝炎血清學調查、居民營養與健康監測等10多個國家或省級疾病預防控制項目。中心主任朱匡紀從1981年就從事疾病預防控制工作,他對自己從事的專業頗有研究,先后被市衛生局和區政府命名為市級名醫、拔尖人才。他在科研方面有著豐碩的成果,撰寫發表了20余篇有相當價值的科研論文,其中3篇評為浙江省自然科學優秀論文獎。由他主持的《綜合措施防制流行性出血熱的研究》科研項目,評為浙江省科技進步三等獎;《金華市婺城區居民死亡模式變化趨勢及潛在壽命損失研究》科研項目,評為浙江省醫藥衛生科技創新三等獎。并且在他帶領下,全體專業人員積極努力,疾控中心獲得婺城區勞動模范集體稱號。
電視劇《神醫喜來樂》中有個情節:滄州發生瘟疫,喜來樂將草藥投入井中,輕而易舉地治好了瘟疫。其實這是編劇的美好愿望。從古至今,對付瘟疫都不是件輕松的事。在舊中國幾千年時間里,人們面對頻頻爆發的各種瘟疫,往往無能為力,只好自生自滅,于是才會出現“千村薜荔人遺失,萬戶蕭疏鬼唱歌”的悲慘景象。經過建國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基本上結束了過去百病肆虐的狀況,從前本地群眾談虎色變的鼠疫、天花、麻疹、霍亂、狂犬病、血吸蟲病等傳染病和地方病,都已得到了有效控制。在有些人看來,我們與瘟疫之間的戰爭已經結束,可以跟瘟神說聲拜拜了。當此時,一場突如其來的非典,引起了舉國恐慌。由此人們才發現,可惡的瘟神并未“紙船明燭照滅燒”,而是隨時會出現在你的身邊。
2003年抗擊非典以后,黨和政府對疾病預防控制工作更加重視。在各級政府的關懷下,2006年8月,婺城疾控中心基建項目開工,該項目總用地面積8109平方米,第一期工程建筑面積4400平方米,總投資750萬元。新建項目完成后,將為婺城區疾病預防控制事業創造一流的硬件設施。從目前趨勢看,國家對公共衛生事業將越來越重視,因此婺城疾控中心必將會為提高人民的健康水平作出更大的貢獻。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