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吳茀之藝術中心,墻上巨幅書法作品映入眼簾,這些作品頂天立地,氣勢恢宏,氣韻生動,恰如錢江潮涌,撲面而來,讓人胸襟為之開闊。此次展出的近百幅書法作品都是楊守春先生近年來的精品力作。“做夢都沒想到,我的第一次個人書法展能放在首都北京,幸好沒給家鄉父老丟臉。正是出于這份感恩之心,以及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深沉呼喚,于是就有了今天的匯報展。”楊守春說出了此次舉辦“楊守春晉京書法匯報展”的初衷。
晉京辦展,好評如潮
楊守春現為金華市大人常委會副主任、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家協會理事、中國市長書畫藝術中心書法藝委會主任。今年10月9至13日,由中國市長書畫藝術中心、中國書畫博覽雜志社聯合主辦的楊守春個人書法作品展在北京成功舉行。展出地點選在首都北京傳統文化氛圍最密集的琉璃廠古街。到場祝賀的有武警部隊原政委徐永清、海軍原副司令員沈濱義、金華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閻壽根、金華市委宣傳部長陶誠華、中國書協顧問張飆、中國市長書畫藝術中心主任魯光、《中國書法》主編李剛田、榮寶齋出版社社長張建平、《中國書畫博覽》主編馬漢躍、金華市書協秘書長張哲民等。全國人大常委會常委、立法委員會副主任劉錫榮、中國工程院常務副院長潘云鶴、最高人民檢察院副檢察長朱孝清、建設部副部長仇保興等也通過不同方式表示祝賀。
楊守春個人書法作品展辦展期間,北京的各大媒體都非常關注。《北京晚報》稱贊楊守春的書法“以草書見長,筆法老到厚重,行不拘泥,草不狂怪,隨心所欲而又不失法度。”《人民日報》、《光明日報》都刊發了他的書法作品。《美術報》稱贊楊守春“綜合了顏真卿、米芾、二王的特性,輕重徐疾,濃淡枯澀,縱意所如。觀其字正大光明,不甜俗,氣息敦雅……”《中外名流書畫家》更是辟出專版刊登楊守春的書法作品,稱贊他的書法作品“形式和內容統一,繼承傳統又有個性,雄渾大氣,柔中帶剛,脫俗雅致,是黨政干部書法當中難得一見的作品。”展覽期間,京城眾多書法行家也對楊守春的書法倍加贊賞。中國體育與美術促進會原會長吾如儀的評價是“感到震撼”,《榮寶齋》出版社社長張建平所用的詞是“驚訝”,北京語言文化大學藝術系碩士生導師曹新元說“非常精彩”。《美術報》書法主編、杭州市書協副主席蔡樹農的點評是“刮目相看”、“書藝突飛猛進”。一時間,楊守春在京城書法界聲名鵲起。
潛心翰墨,厚積薄發
上世紀80年代初,楊守春任義烏市委宣傳部部長,每逢重大活動,總有人請他題字。為讓自己的字拿得出手,他開始練習書法。1989年,楊守春調至永康擔任永康市委副書記。“那時我的秘書葉成超是浙江省書法家協會會員,他是第一個真正把我引入書法的人。”楊守春說,當時他跟著葉成超練“永”字八法,臨摹顏真卿等古人的書法碑帖,書法技藝漸漸上了軌道。
楊守春學習書法從臨名家字帖開始,不僅學習顏真卿、智永、唐伯虎、王羲之、米芾、董其昌、趙孟頫、王遽常,還對蘇東坡、黃庭堅、蔡襄、王鐸、張照等前賢名家法帖都廣泛涉及。楊守春為人謙遜,沒有官架子。為了更快地提高書法水平,一有機會,楊守春就向行家求教。楊守春經常向省書協副主席李章庸求教,每個周末都去義烏李章庸家學字。“受益于他的點撥,我從臨帖逐步走向了創作。”楊守春說。偶爾相識的陜西省書畫研究院副院長蘇芬蘭,也曾是他的函授老師,有兩三年的時間,楊守春每隔十天半月就將自己的臨帖作品郵寄給蘇芬蘭,讓她批改點評。公干之余,他常和市書協秘書長張哲民一起練習切磋。楊守春是個為人實在做事用心的人。作為本次展出主辦單位之一的《中國書畫博覽》雜志在展出前言中對楊守春學習書法的評價是:“老實人練字必下大工夫、死工夫。”到金華市人大常委會工作的4年,是楊守春書法藝術長足進步的時期。這幾年來,他每天早晨上班前的一兩個小時都要臨帖,雷打不動。出差在外,也總帶著碑帖研讀。為了創作作品,夏天中午不睡覺,晚上練到凌晨一兩點鐘也是常有的事。
功夫不負有心人。楊守春經過近20年的心摹手追,廣采眾家之長,漸漸對書法有了自己的理解。他說:“我的書法有兩個特點,一是行書和草書相結合,一是形式與內容相結合。我希望自己的書法能表達我對生活的體會,展示一種激昂向上、健康有益的內涵。”這是楊守春研習書法20多年來的“悟”,也是他書法作品中的“神”。省書法家協會副主席楊西湖曾這樣評價楊守春的書法:“楊守春的楷書得顏魯公法,行草書出入晉唐,兼及宋元名家筆意。觀其書作,精心謀篇,從容布局。墨色變化豐富,濃淡枯澀,得心應手。線條遒勁有力,縱橫曲折盤旋,上下左右錯落有致。加之他廣泛涉及婺劇、花卉、詩文、攝影等相關藝術,在他的作品中還透露著一股儒雅清新的書卷氣,蘊涵了他高尚的人生境界,使作品更具藝術魅力。”
寄情書法,終生相伴
人如其字。楊守春的字光明磊落,氣息儒雅。楊守春把練習書法當成修身養性的途徑。他書寫對聯“清為玉石終身守,德作良田永世耕”表達了他對從政之道的心得體悟。在金華,楊守春的人品藝品官品的良好聲譽廣被傳揚,凡與他有過接觸的人一定會記住他的真誠坦蕩謙和。“守春人好字亦好”魯光先生用簡單的一句話總結出他對楊守春其人其字的印象。
“從政總有終時,書法卻可永生追求。”這是楊守春的心聲。楊守春從1989年正式開始臨帖習書,至今剛好20年。一次與書友相聚,他趁興寫下了這樣的打油詩:“習書二十年,酸甜無需問,家人若助我,再來三十年。”楊守春說:“每個人總有從工作崗位上退下來的那一天,我不奢求退休后有一個華麗的轉身,但將努力爭取人生的‘第二春’。因為藝術追求是永無止境的,沙孟海老先生90多歲還要每天臨一遍《蘭亭序》呢!”對于楊守春來說,這次書展只是他書法之路的一個驛站,路漫漫其修遠兮,他將往更高的山峰繼續前行。
一株碧楊樹,守住滿園春。雖是冬天,漫步在展廳里,墨香拂面,那一幅幅書法作品奔涌著旺盛的生命力,讓人感覺到融融的春意。
祝愿楊守春先生的藝術之樹常青。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