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湯慧英,女,1953年出生,白龍橋鎮白龍橋村人。婆婆戴竹云在1988年6月因意外摔成半身不遂,至今不能下地走路。 20多年來,作為長媳的湯慧英視婆婆如生母,一直精心服侍著老人家,從未和婆婆紅過臉。為了婆婆晚年生活幸福,她變著花樣讓老人吃上可口美味的飯菜;忙完家務之后,常抽出時間陪老人聊天,給婆婆講周圍發生的一些事情;婆婆的指甲又厚又硬,她經常仔細地幫著剔腳、剪指甲;天氣稍涼,湯慧英就給老人墊好電熱毯,翻好棉衣褲;新房子造好后,把采光最好的房間留給了老人,以便她每天都能曬到充足的陽光。在湯慧英的悉心照料下,婆婆的健康狀況越來越好。
2、祝更蓮,女,1966年出生,長山鄉三村村民。家里經營著一家畜醫店,賣藥之余代加工飼料,生意很好,但繁忙的工作絲毫沒有影響她對老人的照顧。婆婆于2004年患上嚴重的老年癡呆癥,生活不能自理,發病時候大小便失禁。3年來,祝更蓮送菜送飯喂飯,在婆婆發病期間更是無微不至,不管天氣多冷多熱,她總及時幫婆婆換尿不濕,為婆婆洗帶有糞便的衣服。2008年年初,婆婆去世,深受打擊的89歲的公公出現了老年癡呆的癥狀,祝更蓮又開始照顧公公。公公病重后,她照顧得更加細心。祝更蓮的母親一直患有氣管炎,身體很不好,她也經常回家看望。今年3月,83歲的老母親不小心摔了一跤,祝更蓮和其他兄弟姐妹一起輪流24小時不間斷照顧,歷經40多天,直到她去世。
3、陳汝華,男,1965年出生,乾西鄉雅宅村人。母親方寶翠于今年端午中風,為了母親的病他一直忙碌奔波。住院治療幾個月后,他將好轉的母親接回家以便更周全地照顧。正當他為母親日益康復而高興時,母親卻在一次柱拐練習走路時不小心跌倒,導致身體嚴重癱瘓,每天只能臥躺在床,生活完全不能自理。陳汝華的父親年事已高,母親癱瘓后的料理都落在了陳汝華及其妻子吳敏的身上。為了能周全的照顧母親,他就將床褥鋪在母親的身邊,倒水、端尿壺……深更半夜也跑進跑出為母親忙碌。他認真做好房間的通風、清理工作,保持母親房間的整潔,給母親創造一個干凈舒適的環境。母親的康復雖困難重重,但陳汝華沒有放棄,他說:“為了母親,我要堅持下去。”
4、徐愛華,女,1953年出生,金華市郵電局退休職工。祖孫三代一家七口人居住在城東街道八詠樓社區。結婚三十二年來,她相夫教子、孝敬老人、勤儉持家,把家庭關系處理得和諧又美滿。她是公公、婆婆眼中的好媳婦,丈夫眼中的好妻子,女兒眼中的好媽媽。她婆婆現在已經70多歲,公公已經92歲,徐愛華對公婆就像對自己的父母一樣,處處為公婆著想,家里做飯時,她總是先想著兩位老人想吃什么。她公公有腿疾,每到冬天就會發炎、潰爛,醫生建議每天給他用溫水洗、按摩,可以減輕疼痛。由于她的丈夫每個月只有4天休息,于是徐愛華就承擔了這個重任,一洗就是十多年。三十幾年來她和公婆一直住在一起,從未紅過臉,細心照顧,不知情的人都會認為她們是母女。
5、施金香,女,1944年出生。她是一名童養媳,一個癱瘓在床的婆婆,一個年輕時因工傷造成行動不便的老伴,一個工作繁忙的兒媳和一個剛上學的孫子,四代同堂的他們居住在公司的房改房內。她婆婆已91歲高齡,10多年前不慎摔跤導致生活不能自理,一直靠她照顧日常起居,3年前癱瘓臥床,生活更是離不開她。每天除了給婆婆擦身、換衣服外,她還得給婆婆換尿不濕、倒大便,遇到婆婆便秘時還得用手掏……雖然婆婆不是自己的親身母親,但她卻像親身女兒一樣無微不至地關懷和照顧婆婆,從來沒有給過婆婆難看的臉色。都說久病床前無孝子,但她十幾年如一日的侍奉婆婆得到了周圍鄰居的贊嘆和尊敬。
6、單文,女,1966年出生,是浙江師范大學的一名普通員工。單文兄妹三人,只有她留在父母身邊工作生活。工作之余,她總是盡可能地陪伴父母聊聊天,為老人做可口的飯菜。每逢天氣晴好,小區里總能見到她和老父親散步的身影。2007年,80高齡父親一度出現了第四次中風的癥狀,連續住院兩個多月。父親長期便秘十分痛苦,她不怕臟、臭,用手一點一點地摳出來。由于她無微不致地精心照顧,目前她父親已經能自己獨自推走步器出門散步。單文對公公婆婆也十分地孝敬,總是把他們的冷暖放在心上,噓寒問暖,關心倍至。去年她的公公腰椎跌斷,她悉心照料,從不喊累。多年來,她用生活中的平凡事、點滴情向家人傾注了無微不至的愛。
7、江明清,男,1942年出生,金華實驗中學老師。他老母親80歲時患類風濕關節炎,半年后癱瘓在床,為了照顧臥床的老母親,他向湯中辭去了班主任和工會生活委員職務,后來又調到了實驗中學。由于妻子在金華工作,所以母親送到實驗中學后,他包攬了燒飯、洗衣、服侍母親大小便、煎藥熬藥、請醫生看病等一切事務,到后來,因為不好意思經常請理發師上門服務,剪頭發、洗腳、洗澡的活他也都全包了。病人最怕寂寞,要陪她說話看電視,還經常挨罵。為了更好地照顧老母親,他裝了電鈴,老母親一按電鈴,他就立即過去服侍照顧,有時從十二點到早晨要起來五六次。在他的精心照顧下,老母親活到90多歲才安詳地離去。
8、邵愛娣,女,1962年6月出生,蔣堂鎮尚文頭村書記、婦女主任、計生服務員、衛生聯絡員。她婆婆患支氣管炎和心臟病多年,每到下半年就不能起床,不管外出還是開會,天晴還是下雨,她每天按時送藥送飯到婆婆床邊,給她洗衣服,陪她聊天。她不僅對自己的婆婆照顧周到,對村民也是熱于奉獻。尚文頭村離蔣堂衛生院有15里路,村民尤其是年老體弱的人出門就醫很不方便,憑借十幾年赤腳醫生行醫經驗,村民們有個頭疼腦熱之類的小毛病,邵愛娣免費為他們吊瓶打針。一次,村上一位老人患中風,要吊瓶一個多月,邵愛娣每天定時上門為行走困難的老人吊瓶送藥,陪老人聊天,還常拿自己的土雞蛋給老人增加營養。老人感嘆:“邵愛娣不是女兒,但勝似女兒,她可真是我們村上的好媳婦啊。”
9、金志華,男,1972年出生,竹馬鄉金店村人。他經商致富后不忘回饋社會,熱心社會公益事業,不忘孝敬村里的老人。金店村一千多人口,60歲以上老人就有170多位,雖然成立了老年協會,但沒有活動經費和器材,他帶頭捐款,共募集資金5萬多元,成立了竹馬鄉第一家村級老年基金會。有了經費保障,村上每年組織老人們到各地旅游參觀。他又為老年活動室送去電視機1臺,擴音機2臺,每年送給老年室價值不菲的云南有機綠色茶葉。2005年來,他每年花費3000多元為村上60歲以上的老年人集體祝壽。在他的引領下,許多在外創業的老板紛紛為村上老年人出錢出物,金店村形成了尊老愛老的良好風氣,涌現了一批孝敬老人的好兒子、好媳婦。
10、滕愛青,女,1940年出生,瑯琊鎮南山村的一名普通農民。為了給婆婆提供一個安逸的生活環境,今年70歲的她放棄了在兒子家中享福的生活,盡心盡力地在家中照顧99歲的婆婆。高齡的婆婆手腳不是很靈活,行動也不方便,飲食起居都需要有人照顧,她堅持每天為婆婆擦身、穿衣服、穿鞋、梳頭發,并且天天為婆婆做好吃的,婆婆有時候像小孩一樣突然想吃什么,愛青也沒有一句怨言就去張羅。二十幾年來,愛青都和公公婆婆住一起,從來不曾和公公婆婆鬧過別扭,共同的生活使他們產生了像親生母女一樣的感情。村里的隔壁鄰居都夸愛青是個好兒媳、好老婆、好母親。正是因為愛青的悉心照顧,婆婆成了南山村的壽星,享受著幸福的晚年生活。
11、童惠蘭,女,1962年出生,羅埠鎮山下陳村人。說起她,村民無不嘖嘖稱贊。她敬老,尊老,顧幼,愛幼,是村里的典范。童惠蘭的丈夫在村里擔任黨委書記,村里事多,平時無暇顧及家里的活計,她從無怨言,打點農活、操勞家務、孝敬老人,愛護小孩,樣樣不落下。她婆婆上了年紀,身體經常有些小毛病,童惠蘭在包攬家務的同時,還要細心照顧老人,經常是看著婆婆安心睡下了,她才理出時間來去做別的事情。老人年紀大了,吃不慣太硬的東西,她經常會費著心思為老人烹調一些煮軟煮爛的補品滋補身子。這么多年來,婆婆在她的細心照顧下安享著晚年,逢人就說自己的命好,有個這樣的兒媳婦,村里的鄉親也把她的賢惠看在眼里,說她是村里媳婦們學習的好榜樣。
12、余慶豐,男,1961年出生,婺城區羅店鎮西吳村村委會主任。他贍養著年老多病的母親,使得老母親生活上舒適、精神上快樂。母親經常對人家說:“慶豐好,社會好,我們這輩老人是趕上了一個好時代嘍。”為了改善村中老年人的生活條件,擔任村主任的他于2009年和村兩委班子一道,投入上萬元資金,徹底改造了村老年活動室,添置了電視播放室、棋牌室、健身場等活動場所,大大改善了老年活動室環境。他還組織老年戲曲坐唱班、體操健身隊,豐富老年人的日常生活。在重陽節、春節,為每位老人發放過節費,對殘、老、病、癱老人發300-500元的補助金。在他的帶領下,村里干部和企業老板每年紛紛解囊為老年人出資演出十多場傳統戲曲,豐富了老年人的精神生活,創造了一個和諧的美好家園。
13、董界新,男, 1959年出生,塔石鄉下塔石村人。在坎坷、艱難的50年人生經歷中,董界新用愛心、孝心演繹著人間的真情。1997年,母親生病癱瘓在床生活不能自理,董界新照顧老人吃穿,每天要為身體已無知覺、大小便失禁、常把尿屎拉在床上的母親換洗好幾次,不管多臟多臭都沒有一句怨言。他干完農活回來還幫母親捶背、揉揉肩、和老人說說話。雖然家境不好,但只要有好吃的,董界新第一個送到母親床前。為了給母親增加營養,還專門買來豬排骨、肚肺、老母雞等,專門燉湯給母親喝。老人病后10年多來,從沒生過褥瘡、得過感冒什么的,身體不僅沒有變“壞”,還一天天“強硬”起來,晚年生活幸福安詳。
14、吳瑞萱,女,1955年出生,安地鎮安地村人。她是娘家長女,又是夫家長媳,既要照顧親身父母,又要起贍養公婆。她媽媽、婆婆都已八十多歲高齡,身體狀況一直不好,她幾十年如一日照顧兩位老人,盡力為老人創造一個安靜、整潔、舒適的生活空間。老人牙口不好,她總是給老人做可口的的飯菜,買老人喜歡吃的水果等物品;老人生病,她一口一口地喂老人吃飯、喝水;老人在床上不能動,她為老人端屎端尿、洗尿布、洗臟衣服,為兩老梳頭、洗腳、捶背、按摩。在精神上她也關心撫慰老人,每天進家第一件事就是跟老人先講講貼心話、笑話、新聞趣事,或者給老人唱唱歌,逗老人開心,耐心地聽老人們訴說心里事。賢慧勤勞、善良寬容的吳瑞萱,讓兩家人融合成了一個歡樂和諧的幸福大家庭。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