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
編者按:副省長茅臨生2009年12月29日在《真心實意為群眾排憂解難 金華婺城區九峰水庫八年移民困局四月破解》一文上批示:“從九峰水庫移民工作看,除了政策把握執行到位、準確,充分考慮群眾利益問題,干部轉變作風、誠心誠意為群眾著想、辦事,建立良好干群關系也是重要方面。”現將全文刊登于后。
省重點工程———金華婺城區九峰水庫建設工程移民拆遷工作,目前已全面完成。婺城區干部憑著為群眾幫困解難的真情感動群眾,突破歷經八年的工作困局,僅用了四個多月時間,就妥善安排庫區內2265戶、5300多農民整體搬遷,使投資8億元的建設工程得以順利進行。
九峰水庫建設項目位于錢塘江上游衢江支流厚大溪上,總庫容9805萬方。水庫建成后,可基本免除流域內每年數遇的洪澇災害,年防洪減災效益2000萬元以上。但要讓5300多農民別離故土,遇到的困難非同小可。庫區移民拆遷自2002年啟動以來,至去年底,只拆遷了總戶數的二成多。2009年2月,九峰水庫主體工程—————66.5米高的攔河大壩完工,離水庫封孔蓄水的時間越來越近,而庫區移民還有74%的工作量沒有完成:庫區10個移民村還有9個村未完成整村拆遷,563戶未建房,1198戶未騰空,1447戶未拆遷。
采取怎么樣的方法,才能完成這項工作呢?婺城區委、區政府領導經過反復調查思考后認識趨于一致。他們認為,在涉及群眾切身利益時,強行推進,往往會給當事人造成“無情行政”的錯覺,會傷害群眾的感情。只有真心誠意與群眾做朋友,為群眾排憂解難,才能得到群眾的理解和配合,才能實現“高效行政”。
做民情筆記
2009年2月中旬,進駐9個村的9個移民工作組的每位干部,都領到民情筆記本,他們詳細記載每戶移民情況,包括家庭人員、分配屋基、社會關系,拆遷進展情況,以及思想情緒、家庭困難和移民訴求等。筆記越記越多,與拆遷戶的情感也逐日加深。
解難題難事
黃巖孔村一范姓農戶14年前領養的一名養女,因辦理領養手續程序復雜,一直沒有上戶口。工作組成員一次次幫助跑計生、鄉政府、公安分局、兩地派出所、福利院、民政等部門,最終給他女兒上了戶口,范家十分感激,主動找到工作組簽訂拆遷協議。工作組進駐四個月,為移民群眾解決各類難題難事800多件,同時在移民安置區設立20多個來料加工點,1000多移民實現就業。
背鐵鍋下村
嶺上村是嶺上鄉9個移民村中戶數最多、人員最復雜、移民工作啟動最遲的村。工作組進駐時,該村還有363戶未拆遷,333戶未騰空。嶺上鄉一位有著30多年農村工作經驗的老干部戴根財,去年被確診為患有食道癌。他見移民工作人手緊缺,堅持要出院,由于化療引起的不良反應及醫生建議要忌口,老戴下鄉自已做飯燒菜,背著一口鐵鍋進村,帶上藥罐走訪農家,經常下山替移民找工作。老戴那口鐵鍋感動了所有的嶺上村人,該村用40天即完成了搬遷任務。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