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境內繼浦江上山萬年遺址后又一考古重大發現———
婺城文明上溯9000年
在婺城區羅埠鎮山下周村發現據今9000年的新石器早期遺址;同時發掘出距今4000多年的青陽山遺址,成為浙中地區迄今發現的最西面的早期新石器時代遺址。本報明天將推出“婺城文明9000年”特別報道,敬請垂注
1月22日下午,婺城區與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聯合向新聞媒體發布了新發現的山下周、青陽山兩處新石器早期遺址的消息,這標志著婺城區的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工作取得了突破性成果。這兩處遺址的發現,對于研究浙中地區和錢塘江上游新石器時代文明有著極其重要的意義。、山下周遺址位于羅埠鎮山下周新村北面,由于近年來山下周村實行整體搬遷,經過土地平整及住宅建設后,在一塊約1000平方米的狹長的地塊上,還保留著約150平方米的小土坡未被推平。正是在這個小土坡的剖面上發現了夾碳陶片,獲得了新石器遺址的重要信息。
據發現和發掘了浦江上山遺址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介紹,從試發掘的土質截面情況看,山下周遺址的土層共分4個文化層:最上面一層是現代層,這是現代人類活動遺留下來的;第二層屬于良渚文化晚期,距今約4000年,考古人員曾在這個文化層發掘出一些相當于良渚文化時期的石器和陶器;第三層和第四層屬于上山文化(距今11000年至9000年)晚期,穿孔器、平底盤、圜底罐和帶有疑似稻谷的夾炭陶片就是從第三層和第四層中發掘出來的。因此,可以確定山下周遺址屬于早期新石器時代,距今至少有9000年歷史。
令人興奮的是,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閆有奇在山下周遺址西邊大約2公里的青陽山一橘園內又發現一處遺址。經考古人員選擇性的探掘,在1.2米的文化層中,上層有商周時期的硬紋陶;中層出土了大魚鰭形足鼎、扁側足鼎等殘片,以錢山漾后良渚文化面貌為主要特征,約為4000年左右;在底層還發現了與山下周第四層類似的夾碳黑陶片。這說明青陽山遺址也存在早期新石器時代的地層,這也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山下周遺址周圍遭到破壞的遺憾。
蔣樂平告訴記者,此次發掘只是對山下周遺址和青陽山遺址進行探測性的試發掘,通過對此次發掘的研究,可以判定山下周遺址距今至少有9000年歷史,青陽山遺址至少有4000年歷史。不僅如此,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是浙中地區繼上山遺址、小黃山遺址等遺址發現后的第五處上山文化階段遺址,也是浙中地區迄今為發現的最西面的新石器早期時代遺址,這些遺址的發現,說明浙中地區是浙江新石器時代的發祥地,也是稻作農業文明的重要發祥地,如此豐富的上山文化遺址群在全國都是罕見的。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