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林秀惠打交道不是第一次了,很早就聽同行說,老太太70歲了,卻很是活躍,北京、杭州到處玩,譜曲、填詞都會來,文體、公益活動常參加。據林秀惠自己統計,這幾年她帶隊義演102場,組織各類公益活動94次,上報紙54次,電視42次,其中有一次上的還是浙江衛視。
在我原來的印象里,林秀惠就像一個貪玩的小孩子,到處找樂子。但是,經過一番深談之后,我才發現她之所以這么活躍是想用自己的快樂感染大家,讓大家都快樂起來。就像她自己說的,我想宣揚的不是我自己,而是“歡樂”這樣一種理念。
剛走進林秀惠的家門,她就拿出一雙布做的鞋套說:“這是我自己用廢舊的布料做的,既環保又耐用,不錯吧?”聽到記者連聲說好后,她就高興得手舞足蹈,說她的布鞋套經媒體宣傳后,就有很多人知道,附近的居民都跑到她家里來拿鞋套,或學做鞋套。于是,那段時間她家里天天都很熱鬧,她又交了不少新朋友。
林秀惠說,她最喜歡的就是交朋友。以前,社區居民回家后,就把防盜門一關互不來往了。所以她就經常組織一些小活動,把附近的居民請到家里來,溝通彼此的感情,就像她和“今飛歡樂隊”的所有隊員一樣,讓小區的人們都通過歡樂隊的活動,相互熟悉了起來。
林秀惠是2004年6月住進今飛小區的,當時社區里還沒成立文體隊,沒有一個大家共同活動的組織,于是她就萌生了組建一個文體隊,把社區的居民們聚在一起活動的想法,但是因為她剛住進小區,隔壁鄰居的都不認識,不方便組織活動,于是,這件事情就這樣擱置了一段時間。
幾個月后的一天傍晚,林秀惠的老伴張經華看見小區的亭子里有好幾個人在一起唱歌,就將這個消息告訴了林秀惠,于是林秀惠就主動加入了他們的隊伍。原來這支隊伍是由今飛小區黨支部書記沈珠寶組建的,前一天剛剛成立,甚至還沒取名。能夠找到這樣的組織,林秀惠很高興,就把她組建文體隊的設想跟大家說了,結果大家都很贊同。于是,當天就決定給隊伍取一個名字,號召小區的其他居民一起活動。但是該取什么名字呢?直接叫今飛文體隊嗎?林秀惠說不要。她說他們的隊伍要叫“歡樂隊”,因為他們要的就是歡樂,播種歡樂,傳遞歡樂,用自己最大的努力來讓大家快樂。
林秀惠這樣想,也始終這樣做。幾年下來,她帶領“今飛歡樂隊”發展了近百名隊員,參加了百余場活動。通過歡樂隊,小區的人們都相互熟悉了起來,大家見面差不多都能叫出名字來。“如今的今飛小區就像一個家一樣。”站前社區主任馬琳琳說。
林秀惠就是這樣直爽,所以她年輕,她開心。2008年奧運期間,68歲的她還舉著照相機到北京賽場去拍了很多珍貴的照片回來,制作成相冊,讓沒能去賽場的金華市民們大飽了眼福。
在林秀惠的照片中,記者發現一個現象——她有很多與陌生人的合影。記者覺得很奇怪,就問她怎么拍了這么多與陌生人的合影,而她則笑瞇瞇地與記者講著照片中的故事!斑@張照片是在雍和宮,老外來問路,我卻不會講英語,我就讓女兒給他們指路,老外很高興,就一起拍了合影。”“這張是在鳥巢,我看見地上掉了面國旗,就將它撿起來擺造型拍相片?赡苈愤^的人覺得我愛國,就紛紛過來要這面國旗拍照片,我就提議大家一起拍個合影。”“這張是在鳥巢,我覺得雕塑舉著火炬大跨步的動作很好看,就學它的動作?赡苡X得我一個老太太做這樣的動作很有趣吧,我做動作的時候旁邊就有好幾個小學生在看我,于是我就把他們也拉入隊伍一起學這個動作!薄
聽著她講著照片中的一個個故事,記者突然明白了她與大多數人有什么不同,那就是她總會主動去跟別人交流,而且是用自己快樂的心和別人交流,用自己的歡樂粘合著周圍的人,讓她所處的的環境變得更加和諧、融洽。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