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80后的方益進來說,最近這幾個月的收獲,為他的古婺窯火玉青瓷開辟了廣闊的市場,藏在他心里的夢想正成為現實。
方益進創辦的金華市古婺窯火陶瓷文化有限公司,自從2009年8月份被良渚博物院確定為良渚文化陶瓷類產品及其系列開發、生產獨家合作商之后,以古婺窯火玉青瓷為特色的良渚文化陶瓷系列產品,就成了良渚博物院中最受參觀者喜愛的紀念品。之后,他又先后和浙江省博物館、西湖博物館達成了陶瓷類衍生品開發合作意向,并與臺灣高雄陶瓷藝術家劉欽瑩建立技術合作。去年10月,省文物局副局長陳官忠及省博物館領導專程到他的生產基地考察;上月21日,來我市參加“婺州窯傳承與發展”學術研討會,及浙江省青瓷精品展活動的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專家及青瓷研究專家和教授呂品田、陳凇賢、郭琳山等,專程到他的基地參觀。
做自己擅長的事情
生于1981年的方益進,是金東區塘雅鎮下吳村人。一個農村孩子,完全靠自己的執著和闖勁走到今天,讓人不得不對這位80后年輕人刮目相看。
愛好美術的方益進1999年從曹宅中學美術專業畢業,即到中國美院視覺傳達設計專業進修,爾后進入廣告公司任設計總監。
2004年,方益進成立了瑞策企劃設計公司,經營過程中,他不斷思考未來企業發展的方向,在經營設計公司的同時又在2006年成立了采寶屋商務禮品公司,并建立網上貿易和開辦直營專賣店,嘗試新的營銷模式。但由于團隊、資金、渠道資源不足,再加上擴張過快,很快難以為繼,他不得不忍痛把網絡和店面關閉。這次挫敗,讓方益進意識到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沒有自己的核心優勢,就不可能有大的發展。“如何建立核心競爭力”成了方益進思考最多的問題。
2008年,他將原來的兩家公司進行整合,發揮自己的設計特長,開發文化陶瓷產品,探索一條文化陶瓷品牌之路。
依靠團隊的力量創業
在確定了以文化陶瓷產品為開發方向后,為了解陶瓷生產工藝、銷售渠道、運營模式和產業現狀,方益進花了半年時間到景德鎮學習和研究,同時到龍泉及多個產瓷區考察。方益進知道,靠他一個人的力量,是無法實現自己的夢想的。回金華后,他找到曾在古方陶瓷廠工作、從事陶瓷設計制作20多年的工藝美術師尹根有,和他談了自己的設想和思路。尹根有告訴他,陶瓷有很多的不可控因素,想要獨創一個新的東西很難!但在方益進的再三相邀下,尹師傅答應出任藝術總監,一起創業。與此同時,畢業于中國美術學院、現任教于浙師大美術學院的傅欒,也加入他們的開發團隊。
他們認為婺州窯是金華珍貴的文化遺產,未來開發的產品要在傳統婺州窯獨特工藝的基礎上,進行工藝改良和技術革新,在造型和色彩上與時俱進,迎合現代的審美觀。產品要把“藝術生活化”的美學理念融入其中,成為消費者收藏、使用與贈禮的佳品。而他的公司就取名為“古婺窯火”。
2008年5月,方益進抵押了房子,購買了機器設備,租用場地,他的“古婺窯火陶瓷研發中心”正式啟動。
與良渚博物院合作
當年7月,方益進為今飛集團50周年廠慶量身設計的陶瓷商務禮品“鳳鳴今飛”受到了今飛集團的好評,定制了600多套。這是由一個鳳凰騰飛造型的茶壺、4個茶杯和4個碟子組成的玉白色茶具。
小試成功后,更增加了方益進創新的信心。之后,他精心設計了多款以金華的市花———茶花,以及黃大仙故事為內容的陶瓷作品,在2008年由本報和金華廣電總臺聯合舉辦的第一屆浙中購物節中,其中一款貼有茶花圖案的提梁壺和兩個茶盅組合的“和器”系列作品,被選中作為購物節饋贈嘉賓的禮物。2009年7月,在金華市工藝美術精品展和首屆中國·浙江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上,他的茶花堆雕“錦上添花”分別獲獎。
此后不久,方益進看到一本有關良渚文化玉器研究的書《神圣與精致》,書中的玉琮造型很特別,符號性很強。如果能把這些極具良渚文化的元素融合到瓷器中,開發既有觀賞性又有實用性的良渚文化茶具產品,應該可以成為良渚博物院的特色禮品。于是,方益進嘗試著做了一套一壺四杯的玉白瓷“四方如意”,送到了省文物局。專家看了作品后,當即將他介紹給了良渚博物院。良渚博物院也正在考慮如何將博物院的文化產品進行深度開發,雙方一拍即合,博物院專家又提出了一些修改建議,希望他能開發和生產系列產品,作為良渚博物院的禮品和特供旅游紀念品在博物院內經銷。
回金后,方益進與開發團隊只用了一個星期時間,又開發了茶杯、茶葉罐、筆筒等一系列7個品種的產品送過去。良渚博物院將他們的產品送到北京征求專家的意見,獲得了肯定。一周后,良渚博物院與方益進簽了授權書,方益進的公司成為良渚博物院合作商。去年9月中旬,開始正式向良渚博物院供貨,幾周時間就生產了500多套產品,但仍無法滿足良渚博物院的銷售需求。
玉青瓷是“砸”出來的
金華日報記者在金東區多湖街道東湄工業園區參觀了方益進1300多平方米的生產車間,10多個技術工人正在忙碌,打泥漿、成型、接修、打磨、上釉,貨架上放滿了待燒的土坯。
方益進說,他們開發的每件作品后面都有一個動人的故事,可以說,玉青瓷是“砸”出來的。從開發到出品,要經過很長的試制過程,篩選出最佳的原料配方,泥料與釉料的結合,燒成溫度的控制,制作工藝的改良,嘗試各種破壞性的試驗。進窯的土坯在1300多攝氏度的高溫下煅燒,誰也不知道出來時東西會怎么樣,不理想就“砸”!就這樣經過不斷的反復試驗,才有了眼前這晶瑩剔透、極具靈氣的玉青瓷。
如今,方益進的古婺窯火玉青瓷產品受到了越來越多的關注,4款產品進入浙江移動集團產品采購目錄中;在浙江省博物館和西湖博物館與他達成合作意向后,國內多家博物館也向他伸出了橄欖枝。
方益進已經注冊了“古婺窯火”商標。他說,本土企業有責任也有義務對當地傳統文化進行發掘、傳承和弘揚。今后,他將通過產品的標準化生產和品牌化營銷,逐步實現陶瓷產業化,開發既有婺州窯傳統文化精髓又有現代工藝元素,適合當代人的審美和使用需求的產品,傳達“藝術生活化”的理念!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