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山下周遺址出土的夾炭陶表面發現疑似稻谷的印痕。
□金華2300年的歷史將徹底改寫
□9000年前的金華一樣“宜居”
□神秘失蹤的姑蔑國古城很可能現身金華
9000年!
1月22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與婺城區文物部門聯合對外宣布:羅埠鎮山下周遺址重大考古發現令人震驚。遺址距今9000年左右,年代相當于上山文化晚期!
考古調查隊經過兩三個月的辛苦工作,目前已經出土了數百件陶器、石器等器物。它們塵埋地下已久,等待這一刻轟然啟封,向完全陌生的后人傳遞9000年前先祖的訊息。
大大的平底盤是用來盛放食物的嗎?高高的圜底罐是不是用來取水的?還有保存完整的石磨棒以及裂成碎片的大口盆,又該組成一幅怎樣辛勤勞作的背影?
9000年前的金華“長”什么樣,何以讓先民選擇在這里生息繁衍?9000年前的先民又是如何生活居住的……
每一件出土器物都是一件無法用金錢衡量的寶貝,被恭恭敬敬地擺放在桌上、地上,早已遠去的先民們在陶器的縫隙、石頭的表面,在每一處可能的地方起舞,留下生命的密碼,等待9000年后的我們去解讀、破譯。
小土坡“藏”著9000年秘密
山下周遺址位于婺城區羅埠鎮山下周新村北面,北為瀔江(衢江下游)沖積平原及浙贛鐵路,與山下周村形成約10米高的落差,東為白湯下公路,南為山下周新村,西為工廠及荒地,不遠處是厚大溪(古稱姑蔑溪、越溪)。22日上午,記者費盡周折找到現場時,看到周圍經住宅建設及土地平整后,地勢平坦,在一處約1000平方米的狹長地帶中間保留著一個僅約150平方米的小土坡,誰也不會想到,這孤零零的小土坡竟然是9000年前先民的風水寶地。
山下周遺址得以保存,多虧了一根電線桿。“如果沒有電線桿,這個小山坡也早就被推平了。”39歲的村民周卸花家正對遺址,中間僅隔一條馬路,“生在山下周,長在山下周”的她對遺址現場再熟悉不過。她說,這一帶原本都是丘陵地帶,山上有松樹和柑橘園,附近原有一口小水塘。小時候,每次起大風,她都要上山坡取松毛拿回家當柴燒。2003年,這里開發建設,屬于金西開發區,山坡大多被推平了,家門前的這條馬路也是山坡推平后才做起來的。這個小山坡之所以沒被推平,是因為當時上面有一根電線桿還沒有移走。
電線桿后來終于被移走了,而遺址也被幸運地保留了下來。
周卸花告訴記者,前年她就看見有一位個子高高、白頭發的老專家在小山坡上挖泥土。當時汶川地震剛過不久,她以為專家是前來取泥土測量,當時心里還在嘀咕:這里會不會也發生地震啊?去年夏天,不時有專家向她打聽情況,原來是什么樣子的?有沒有發現什么東西?周卸花挺納悶的。
去年11月,周卸花外出打工回家,聽村民們議論小山坡上挖出了許多寶貝,她跑過去看,看見好幾位專家蹲在地上用小鋤頭一點一點、仔細地翻泥土,她好奇地問:“你們在干什么?”
“挖寶貝。”專家們頭也不抬地說。
周卸花親眼看見他們挖出了“一片一片,像瓦片一樣(其實是陶片)”的寶貝,很不以然,直到看見一塊“中間圓圓的,外面圓圓的石頭(穿孔器)”,她才覺得真正像寶貝。
山下周共有120多戶400多人,每天和9000年前的先民開門咫尺相對,這對周卸花和村民來說,幾乎是無法想象的。

圖:山下周遺址出土的部分文物。

圖:厚大溪中發現的疑似獨木井。
9000年前的生命符號
婺城區文物管理辦公室主任、副研究館員劉金發透露,早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老一代文物工作者曾經在這一帶發現過商周時期的硬紋陶片等遺跡,但一直沒有具體的線索。在2007年開展的婺城區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時,婺城區委、區政府高度重視這項工作,在方法上采取點面結合,在做好面上工作的同時,還進行了專題調查。山下周遺址就是專題調查項目之一。去年9月29日,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蔣樂平(浙江省第三次全國文物普查領導小組負責金華市的聯絡員之一)帶隊來調查杭州至長沙快速鐵路婺城區段時,工作責任心很強的劉金發借機邀請蔣樂平研究員專程到山下周進行調查,當蔣樂平和劉金發來到小土坡東南側時,在小土坡的剖面上發現了一小塊紅衣夾炭陶,他們兩人頓時極度興奮,憑著他們豐富的經驗,意識到這是早期的陶片,與上山晚期器物有相似之處,夾炭陶是上山文化的典型出土器物。
蔣樂平曾帶領考古隊發掘了浦江上山遺址(距今11000~9000年)、蕭山跨湖橋遺址(距今8000~7500年)等重大考古項目,為了尋找上山文化的支撐,他正在做“浙中及附近地區新石器早期遺址調查的課題”。于是,有關方面把婺城區普查隊的專題調查與蔣樂平的課題合并調查,立即組織考古隊在小土坡上進行試掘。在1.4米深的探溝中,有4個文化層(左圖),在第三層發現了紅衣夾炭陶殘片,在第四文化層發現了石磨棒、穿孔器、大口盆、平底盤殘片等器物。
從類型學比較分析,山下周遺址出土的這些陶器、石器與上山遺址有很大的共同點。其中平底盤接近上山晚期,而器形有所區別;穿孔器在其他遺址中曾有發現,但是像這樣微型的卻是首次發現;大口盆完全有別于上山的器形,在浙江其他遺址中未曾出現過。山下周遺址出土的陶片、石器與上山遺址、小黃山遺址有很大的共同點,年代相當于上山文化晚期,山下周遺址二層還發現有相當于良渚文化階段的遺存。
記者在探溝中看到,出土器物的印跡清晰可見,較為顯眼的是6個直徑20厘米的柱洞。劉金發介紹說:“這些洞疑似柱洞,說明9000年前的先民已經開始在這里筑房而居。”三四層之間一條有規則排放的石子帶引起了劉金發的好奇:“這石子帶究竟是自然形成的,還是人工的,還是個謎。如果是人工的,其功用是什么?”
9000年前的金華一樣“宜居”
考古專家從出土的器物和遺址分布分析,9000年前的金華一樣是“宜居城市”,四季分明、陽光充足、雨量充沛,自然生態環境良好。浦江上山文化遺址海拔50米左右,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海拔44~50米,這說明先民已漸漸從穴居向河谷臺地聚居。大量出土的陶器、石器等器物也說明當時定居生活已經開始。至于從穴居到曠野定居,依靠的物質基礎是什么?所指示的是定居還是完全定居?在考古專家看來,仍謎團重重。
浦江上山文化遺址中發現了人類廣泛利用稻米這一淀粉類食物資源的充分證據,不但出土了數粒“萬年米”,而且80%以上的夾炭陶都或多或少地羼和有稻殼、稻葉。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雖然沒能出土“9000年米”,但在一夾炭陶表面發現一疑似稻谷印痕,而且夾炭陶中發現的稻殼、稻葉數量不多,含沙量大。考古專家認為,9000年前的金華先民是否吃稻米有待進一步尋找、確定,但它在繼浦江上山遺址后,更加有力地佐證了金華所在的錢塘江上游是世界農業文明最早最重要的起源地之一。
穿孔器是上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在山下周遺址,記者見到了迄今已出土的最小的穿孔器,直徑僅5厘米左右。蔣樂平說:“以往發現的穿孔器至少是它的3倍之多,穿孔器起到加重器的功能,先民們把它套在木棍上加大重量,使用起來更有力。可這么小的穿孔器套在木棍上,根本沒有分量,看來它的功能不是單一的,可到底做什么用的,也是個謎。”在場的記者“班門弄斧”,紛紛猜測它的用途,有說當耳環,也有說當佩件,笑話百出……
神秘失蹤的姑蔑國“春光乍現”
山下周遺址的發現自是驚世駭俗,誰能料到,區區一公里之外,又隱藏著一個驚天秘密———青陽山遺址。
青陽山遺址位于婺城區湯溪鎮下伊村北面臺地上、山下周遺址西側約1000米處的一片果園內。婺城區普查隊在下伊村普查時,根據下伊村《伊氏宗譜》中關于“古城伊氏”的信息和老百姓的口頭傳說,憑著職業的敏銳,意識到青陽山很有可能是一處遺址,于是就把青陽山作為信息點登記在冊。考古所技工進入山下周以后,以山下周遺址為基礎,對周邊展開拓展性調查,目前,在青陽山已經探測到了三個點,在試掘過程中,也發現了一些早期器物。最后試掘的這個點,說來也有些偶然。
去年冬至節前后,青陽山果園內有人在上墳培新土,正在附近進行有選擇性探掘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技工閆有奇眼尖,看到墳墓封土上有一陶片,他拿起來發現不是普通的陶片,連忙在取土附近用洛陽鏟試探。經試掘,在1.2米深的文化層的中下層之間出土了大魚鰭形足鼎、扁側足鼎等殘片,約為4000年左右;在最底層還發現了與山下周第四層類似的夾炭黑陶片。在西北側離鐵路約200米處及中部出土了紅衣夾炭陶等殘片,為商周時期,同時也有漢代墓葬。
“青陽山遺址內容豐富,迄今已發現了商周階段、后良渚階段、上山文化階段三個階段的遺存,以后良渚階段的錢山漾文化類型遺存為主。”最令蔣樂平興奮的是,在青陽山遺址底層居然也發現了上山文化階段的灰炭黑陶片,距今9000年左右,說明早期新石器時代地層的存在,這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山下周遺址遭破壞、面積小的遺憾。
青陽山比較平坦,總分布面積約為18萬平方米。考古專家從已出土的器物和史實記載分析,大膽推測青陽山下很有可能“藏”有神秘消失的姑蔑國古城。
婺城區湯溪、羅埠一帶歷史悠久。在湯溪一帶,至今仍在流傳著這樣一個傳說:在春秋時期,湯溪一帶有一個姑蔑古國。為了尋找姑蔑國遺址和太末縣遺址,劉金發已經苦苦追尋了20多年。根據清《湯溪縣志》記載:“太末縣舊址在九峰山下,其城闉街址歷歷猶存”。“古城腳在縣西五里湯塘山之尾,高約五尺,廣二丈余,未詳何代所筑”及“姑蔑國”等。姑蔑國本是黃河流域的一個古老國族,由中原內遷于湯溪一帶,最終融入漢民族,后在此消失,原因不詳。太末縣是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建立的一個縣,先后改名龍丘縣、龍游縣,后整體搬遷到現在的龍游。明成化七年再建立湯溪縣。至今仍保存完好的下伊村《伊氏宗譜》中也記載:“古城伊氏”,根據“古城腳在縣西五里湯塘山之尾”的描述,青陽山與湯塘山之尾方位及距離也比較接近。
不管神秘消失的姑蔑國在時空穿越數千年后,最終是否會在青陽山上現身,現已出土的器物證明,這里都是金華先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的理想家園。

圖:4個文化層
金華無處不飛“花”
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是浙中地區繼浦江上山遺址、嵊州小黃山遺址等發現后公開對外宣布的第三處上山文化階段遺址。此前,考古人員還在永康、武義等地發現了三處上山文化遺址或遺址的線索,分別是永康的廟山遺址、太婆山遺址和武義的大公山遺址等,但由于種種原因,一直沒有對外宣布。
“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不是孤立的。在兩處遺址附近,還分布有擂鼓山、龍口、冷水井、貞姑山等四處遺址,其分布特點有著驚人的相似,均為厚大溪東側與瀔江沖積平原南岸的臺地上,相對比較集中,海拔在44~70米之間,自然環境良好。”劉金發介紹說,9年前,在青陽山遺址西側約300米處的厚大溪里,建設杭金衢高速公路在此取沙石時,在河床上露出了一段豎立的古木,中間被鑿空,沿口對稱鑿了兩個凹口,疑似獨木水井。為了確認其作用,2001年3月19日,邀請蔣樂平到現場指導。現在回過頭來思考,疑似獨木水井,與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也許有一定的關聯。
蔣樂平告訴記者,從調查發現,從新石器早期到商周時期,金華一帶是浙中地區和錢塘江上游的集中居住區,結合周邊縣市類似遺址的不斷發現,如此大面積的遺址發現,為國內罕見,這說明金華在歷史上某個時期占據重要地位,是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史料記載,金華確切的建城歷史有2300多年,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的重大發現一下子把金華的歷史往前推了六七千年,大大豐富、提升了金華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內涵。考古專家認為,這些遺址的發現,充分說明以上山文化為核心的浙中地區是浙江新石器時代文明的發祥地,也是稻作農業文明的重要發祥地。
有意思的是,若不是考古專家“慧眼識珠”,上山文化也許至今仍“相見不相識”。
2004年浦江發現上山文化震驚四方,事實上早在二三十年前,金華太平天國侍王府就收藏有“上山”寶貝。蔣樂平透露,太平天國侍王府珍藏的20多件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即為類似上山文化的出土器物。永康發現上山文化遺址線索后,蔣樂平聞訊趕到現場,看到前來拉土的村民取走泥土,而出土的器物則被作普通石頭丟在旁邊……
蔣樂平呼吁市民加強文物保護意識,“山下周遺址為浙中地區史前遺址的保護提出了嚴峻的課題,青陽山附近的許多土地都已經被征用,若不及時發現與保護,更多的遺址將面臨與山下周遺址同樣的命運”。
9000年!
9000年之遙,引人遐想無限。山下周遺址、青陽山遺址的發現,徹底改寫了金華有史料記載2300年的歷史,在金華這片歷史悠久的“小鄒魯”土地上,腳下不經意的每一步,也許都埋藏著一個驚喜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