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峰映月》讀后感
曾在居延客老師的博客上看到,有調查說中國人平均每年每人看書約兩本,這里的約,也就是說有可能兩本還不到,看到這數字的時候,背后涼風襲來,自以為還算是個愛讀書的人,回頭想近些年做過的事,行過的風景,看過的書,也還是不免倒吸口冷氣。
朋友給我準備了好幾本書,我說我慢慢讀。好的書,是要拿來品的。只是有時候也發現,好的書放在眼前,品的心有,但智商不夠。但看過了,還是想說點話,說完了,也許有更多的人會去看那本書,那也是一種歡樂和滿足。我們都沒有太多的時間,所以可以通過別人的眼睛去發現去感覺,然后選擇自己所需要的,這可能也算是緣份的一種。
《千峰映月》,只聽著名字,心便會獲得一點安靜。開卷,章節及每篇文章的題目,都足夠讓人動心,因為這是本說禪詩的書,當然在書中,也會有些禪理,我是不懂禪的,除了見過“禪是一枝花”幾個字,與禪,再無半點相牽,但人生,喜的就是這般的不刻意,偶然之間,它就等在那里,或者說它就來了。
不懂之人,看了此書,會喜歡上一些詩,一些畫,以及一些妙不可言的偈語。我等俗人,能夠喜歡,喜歡之時,心里能夠獲得一點點清寧,大概已算是幸事。晨時閱此書,有寧靜之感;午后閱此書,閉目后感覺有閃動的光。
這光,我在昨夜見過。
一人行于護城河邊,只見某處的水域,有一層波光,你走,它也走,你退,它也退,于是奇異,停住,仔細打量,這波光,時時不同,偶爾像煙花,鱗鱗成一片,偶爾散開,像流動的螢火,偶爾,你推著我,我推著你,像嬉戲的孩童,偶爾,更多的偶爾,只能設想,不能形容。只是我發現,一切的不同,都是因為水流,水是永遠都在變化的。
寫文數年,也沒寫出個意境和意義來。對自我而言,作個記錄,隨心。但看此書,走筆之間,全是精到的言語,語言之美在其次,關鍵是一個人的心,真的能像禪畫之中,寥寥數筆,竟成圓滿,這是萬般難得的。
我所理解的禪,就是大自然,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作者林谷芳說:簡單固是禪門家風,但這簡單,卻必須體現出躍動的禪機。
如此,禪在我心里,有了迷人之處。
如此,我喜歡上這般簡單的禪詩:
古池
蛙躍
噗通一聲
“簡至極致,即是無”,正所謂“無一物中無盡藏,有花有月有樓臺”,“只清水一杯、淡茶一碗,也可有無盡天地。”
禪內之風光無限,如此可見一斑。故,對今人之旅行產生很多的懷疑,禪者行遍千山,行者的修為,全在腳下,眼里,心中。于是,向往起行者的云水生涯來,行走,并不只是看山看水,要將山水留于心中,是真的要看你領略萬物的功夫,而領略兩字,到現在我才略微有些懂得。看書,看詩,最后才注意到平常用了千般萬般的詞,原背后存在著廣闊的景象,譬如這領略二字,雖只兩個字,可你看著看著,看下去看下去,心內的世界會深起來遠起來藍起來。
對于生死,禪家有言:死,如遠行。看到此,心內豁然。山河中千朵萬朵的景象,真的千朵萬朵了起來。看完此書,想起李白的白字。
什么是不著一字,盡得風流呢?且看梁楷:李白行吟圖。
看婺城新聞,關注婺城新聞網微信